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最美逆行者(漫画) 旧题新析 友情的重新排列组合 旅途强迫症 钱钟书称赞的张大复 于漪老师的惠赠
第20版:夜光杯 2020-03-20

于漪老师的惠赠

伦丰和

今年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我们几位当年于老师门下的师兄弟姐妹,不得不终止了持续35年、每年大年初二到老师家拜年的活动。惋惜之际,通过微信向恩师表达了思念和祝福,不仅弥补了遗憾,还收获了惊喜。

1984年9月,我们来自杨浦区辽阳、昆明、铁岭、宁国、上川中学的五个年轻人,以“区青年骨干教师”的身份忝列老师门墙,半脱产学习一年。在带教的过程中,于老师殚精竭虑,为我们做了十多次经典讲座,上了几十节示范课,手把着手帮助我们成长;她每次都逐字逐句地批阅我们的学习笔记,严格检查我们的备课教案,甚至上课时脚要怎么站,手该抬到哪个高度,阅读课文时音调的抑扬顿挫和眼神如何把握,都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做着演示。她说:“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教好,这是为师者的天职。”老师的话,大家至今都铭记在心,我们以她为榜样,肩负使命感,践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担当。

惊喜的是,今年大年初二那天一早,我们的拜年帖子发出不久,于老师就通过儿媳妇施老师发来回复:“伦丰和、陈汉昌、杨秀娣、杨芝芬、俞蔓菁五位老师,新年好!看到你们的微信十分高兴,很想念你们,恭祝你们鼠年吉祥,幸福安康……”我把回帖转发大家后,窝在家里的我们通过视频欢呼雀跃起来。大家都深知于老师的回帖不同寻常,因为从《光明日报》年前的报道里,知道了她从去年10月至今年春节,因大病断断续续住了五次医院,这让我们有点局促不安,自责不该打扰她老人家。这时,视频里,不知谁朗读起老师回帖中的最后一句话:“35年如一日,这种情谊,无任何功利,无一丝金钱污染,只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把我们的学生教好,珍贵、纯粹、无价宝,值得珍藏在记忆中”,我们一个个都被感动得不能自已。原来,年初二一早,于老师就捧着手机反复读着我们的微信,又不顾要她“静养”的医嘱,兴奋地叫来儿媳,她口述,施老师在手机屏上敲打着,把情深意切的温馨话送到了我们心中。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去年“三八节”暖心的一幕。那天,我们在上海的四位当年的同学,每人捧着一个红心火龙果,携带文友小林和吕庆特地为我去年1月18日刊登在“夜光杯”上的拙作《于漪老师的两道“菜”》制作的五块电脑合成专版,上面选用了我们跟她三十几年来的四张珍贵合影,上门去看望她。

于老师一如平日那样好客、风趣、健谈,她饶有兴趣地边看纪念版边说“谢谢”,然后欣喜地抬起头,逐一端详着我们,幽默地说:“我九十了,你们还是比我年轻啊!”大家“轰”地笑出声来。那天,她庄重地在每块纪念版上签名:“于漪,2019.3.8”。看着我们用双面胶把赠给她的那幅粘在她家客厅的墙上后,与我们一起击掌而笑。最后她嘱咐家人拎出四个布兜,里面除装着她的教育思想的研讨资料外,还有一份保健品。见我们一个个面露难色,不约而同地要把保健品拿出来还给她时,她朗声笑道:“不是34年前啦,你们也七十多了,这是我的小心意,一定要拿。”细心的于老师还另外给了我一套“故宫钱到家”纪念币小屏。她指着我说:“你喜欢收藏,就给你吧。”在欢笑声中愉快地接受了于老师的惠赠,心如阳春三月般暖融融。

回家后,我把这弥足珍贵的纪念币屏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橱最醒目的位置,时时激励着自己,要像于漪老师那样不忘教育,更不忘师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