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钰鹏
话说有一个意大利少年,平时很关心家里的事情,特别愿意帮助妈妈做家务,一天他在一个小朋友家里玩,玩着玩着下起雨来了,他想起妈妈到市场买东西去了,园子里还晾着衣服,于是匆匆告别,飞跑着回家,到家一看,晾着的衣服没怎么太湿,才淋了几滴雨。他知道,初夏时节相邻的两个地方有时候不会同时开始下雨,这是常有的事。晚上少年把当天的事情告诉妈妈,妈妈很是高兴,夸儿子一举做了两件好事:下雨跑着回来身子少淋雨,及时赶回衣服没打湿。“雨中奔跑淋雨少。”这是一句老话,相传约5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达·芬奇提出了这一看法,几个世纪以来,大家都相信这一观点。但有人认为上述看法不一定是达·芬奇的观点。
意大利确实有一位物理学家,名叫佛朗哥·博奇,他详细地研究过下雨和淋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他认为有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比如雨的强度(大小)、风力和风向等。而且至今为止的计算模型都局限在六面体或圆柱体,现在博奇首次采用运动模型,这个模型很像人,通过这一模型,博奇研究出了一个数学公式。结果表明,下雨天奔跑并非永远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天正好在下毛毛细雨,而雨水是从上面往下垂直降落的,在这种情况下,头和双肩构成了身体其他部分的“屋顶”,使其他部分保持干燥。如果以正常速度走路,淋雨就会较少,而那些快跑者却在迎接前方积聚的大量雨水。
倘若雨水被风吹得扑面而来,此时采用跑步为好,人在跑步时身体往往容易向前弯曲,雨水和身体构成较小的“遭遇面积”。要是雨从你的背后打来,则最好用速度较大的跑步来应对,并尽量去适应和赶上风速(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只能尽力而为)。博奇的“雨天行进”公式被人称为“意大利人在雨中”,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似乎多为意大利人。有人还将博奇的研究结果概括成简单的几句话:下雨天,无风走步,迎风跑步,背风疾奔。但这一切都不能被要求百分之百地精确,雨滴的大小也在其中起作用,至于起什么作用,尚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