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4日 星期二
做好预案 精准施策 化危为机 已签约展览面积过六成 将设公共卫生防疫专区 发挥新片区增长极发动机作用 未来1小时内通达对外交通枢纽 亲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第5版:要闻 2020-04-18
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女高管与浦东有段近三十年不解之缘

亲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出生在浦东的潘清见证了这片热土三十年来的华丽蜕变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扫码看视频

“三十年来,浦东的发展可谓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亲身参与、亲眼见证着浦东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记。”连轴转了一上午,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潘清终于得闲,坐在办公室里,她和记者分享了自己与浦东近三十年的不解之缘。

从芦苇荡到产业园

“我出生在浦东新区书院镇,现在住在康桥,工作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满打满算下来,人生中近三十年的光阴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无论是儿时泥滩赶海的欢乐时光,抑或投身到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建设发展,一幕幕都宛如昨日发生。”

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容易产生厌倦感,但潘清感慨,生活在浦东则完全不会,因为这里每天都在上演惊喜。“大学读书的时候乘公交车去市区,沿途经过大片农田,陆家嘴那一带还是矮矮的平房,如今却高楼林立,‘三件套’任谁看了都忍不住要感慨一番。”

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浦东12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随处可见。从潘清的办公室向外看,四通八达的道路上集卡车来来往往,装载着厂房里“新鲜出炉”的各式零部件,运往不远处的码头准备吊装发货。距离上海电气临港基地不远,就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和中航商发临港基地,这些知名企业纷纷选择“扎堆”在地处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的临港产业园内。但今天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芦苇荡。

从拓荒者到“老临港”

2005年,上海电气投资近80亿元,要在临港打造“特大、重型、超限”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基地。“那时地图导航上都找不到这里。”谁能想到,短短的几年时间,一望无际的滩涂地将建成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型装备基地。

“当时周边荒无人烟,建设工人的衣食住行都是难题,大家只好搞来集装箱,在里面吃饭、睡觉。现在临港地区发展得特别快,不仅企业纷至沓来,周边的商圈也成熟了,住宅区也都建起来了。大伙儿没事时还会去芦潮港海鲜一条街吃一顿。”

“上海电气一开始就认准了临港的发展前景,想在更广阔平台上谋求更高发展。事实证明,这个选择选对了!作为首批‘拓荒者’,我们可谓是与临港共成长、同进步的。”潘清告诉记者,扎根临港的十几年里,上海电气“硕果累累”,创下诸多首创:中国第一根大型船用曲轴、国产单机最大的海水淡化设备、世界最大容量汽轮发电机、全球首台AP1000国产核岛稳压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辐射周边企业,与他们一起共享发展。”

从“大电气”到“中国造”

上海电气临港基地成绩斐然,但潘清表示,大家并不会止步于此,未来集团将通过四个转型,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使命、高端装备主业的战略定位、行业第一梯队的发展目标,打造成为世界级的高端装备新航母。“新征程上,上海电气将从上海走向世界,努力把‘上海电气’品牌打造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标志性名片,为中国制造的技术更加先进、生产更加智能、产品更加高端、品牌更加响亮贡献更大的力量。这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而是我们将为之奋斗的目标。”

“上海电气立志成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这份底气从何而来?潘清坦言,无论是优良的营商环境,还是发展临港新片区的国家战略,都给了基地想要乘风起航的信心。“去年,我们的电站辅机厂搬迁至临港基地,涉及相关建设手续的办理,其间政府部门给予了全力支持,从申报到拿施工许可证再到建设和投产,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金牌店小二的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发展,那我们也有职责在平凡岗位上做好表率,在服务走出去发展壮大方面有所作为。”本报记者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