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场暴雨冲刷申城,局部甚至达到了大暴雨。今天上午本市仍有短时小雨,中午前后转为阴到多云天气。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好天气“余额”已不足,下周雨水天天见。
闷热潮湿让人更感不适
虽然明天仍然是多云天气,气温预计在22~28℃,但下周开始,雨水在经过短暂休整后,将刷起存在感。从最新预报来看,下周的天气呈现为“复制粘贴”的状态,每天的天气基本上都为阴到多云,有时有阵雨或雷雨,最高气温会稳定在28~30℃,最低气温则为22~24℃。由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加上气温不低,闷热潮湿体感来袭。气象专家说,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居住环境过潮,皮肤蒸发排汗困难,很容易让人体感到不适。因此,在同样温度的情况下,湿热会让人更难受。
江南入梅为何与上海无关?
传统印象中,梅雨是江南的“特产”。昨天,国家气候中心宣布,最新监测显示,江南区梅雨已于6月1日正式开始,但是,作为每年梅雨“最爱”光顾的区域之一,上海却并未跟着宣布入梅。不少人好奇:为何上海与“江南梅雨”无关?
“梅雨”是指初夏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的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多阴雨天气。在过去,检测梅雨的标准,我国南方各个省市之间的差异很大,也没有统一的监测指标。梅雨区域究竟在哪里?如何界定入-出梅的时间?梅雨开始是意味着雨带整体性地入梅还是不同省份步调不一?关于梅雨的诸多问题,不仅曾经困扰着普通民众,也曾困扰着气象研究人员。2016年,我国的《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通过专家评审,梅雨的监测标准从此有了规范统一,梅雨的监测和预报也将更加科学。
根据《梅雨监测指标》,江淮流域梅雨告别了“一刀切”,而是分成三个区域进行监测,即江南区(北纬18度至北纬25度)、长江中下游区(北纬19度至北纬26度)、江淮区(北纬20度至北纬27度)。按照这个划分,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区”,而非国家气候中心所说的“6月1日入梅”的江南区。这也是为什么“江南区入梅”其实并不代表上海入梅的原因。
不过,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9日开始,雨带将开始明显北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也即将登场了。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