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最美守护者”——上海群文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让我们看到疫情无情人有爱、众志成城除病魔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多数都参加了基层组织的志愿者服务,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本次展览共收到各区文化馆及有关单位选送的作品119幅,经过评选,共评出71幅获奖及入选作品,其中获奖作品20幅,入选作品51幅,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水彩粉画及农民画、剪纸等非遗艺术门类。
在疫情最严重的一段时间,80%的群文工作者来到社区、高速路口、浦东国际机场,变身“居委干部”“安检人员”“大白”服务居民,和市民一道战“疫”。他们用各自独特的视角,用画笔表达人们在至暗中顽强抵抗、互助奉献的各个角落、各个瞬间,“小满刚过,午后的阳光异常温暖。我的人物肖像,也因这温暖而不褪色。”参展者薛春华说。
在一幅名为《乖乖》的油画中,一位小女孩静静地趴在桌上,和桌上的一尊人像“对视”着,手旁立着插有两枝花的花瓶,人与小雕像之间的盘子里还放着吃了一半的食物和勺子。作品细致而真实地描绘了作者女儿在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据浦东艺术指导中心美术干部李晴艳介绍,这幅作品是在疫情最吃紧的那段时间,他们一家人居家“隔离”,她根据真实生活情景创作的。
松江文化馆美术干部黄为来自农村,从小种过菜、挖过菜。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入保障市民一日三餐的菜农身上,画出了《保障》(见右图),让大家了解在疫情期间他们维持日常供应背后的艰辛。
开幕式上,金山农民画院辅导员张斌携儿子张瀞麟来到现场。疫情期间,金山农民画院年轻的画家们都去做了志愿者巡查公共旅馆,他自己因为年纪大留守画院,有时也会去街道、居委帮帮忙。张斌的儿子张瀞麟在静安区大宁明德校区教美术,过年时,父子二人在家一起搞创作,他们从剪纸开始,到金山农民画、漆画,创作了不少作品。张斌71岁的母亲则创作了老年人在操场上锻炼身体农民画,描绘老年人的后抗疫生活。这是一个上海家庭通过民间艺术描绘的全民抗疫。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