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萦袅
把文学名著搬上荧幕,永远都是热点。忠实的读者、好奇的观众、导演和演员的影迷,都会来捧场。有热度,必然就有争议,进一步登上风口浪尖。
许多观众不满2010版《红楼梦》的选角,嫌小宝玉不够俊秀,小宝钗过于消瘦,黛玉太丰满。被奉为经典的87版《红楼梦》,主演也并不都符合原著描述。宝玉“面若中秋之月”,甲戌本脂批称,并不是满月般的圆脸,而是“面扁而青白色”。欧阳奋强的脸圆圆的,纯真可爱,而书里的宝玉喜欢美女,也喜欢花美男,是性感的。这点,时人思想保守,难以表达。所幸,在高强度的训练下,演员举手投足,颇有贵族少爷的气度,透着舒展的慵懒。
有一张引起轰动的老照片,是87版的薛宝钗和夏金桂一起学古琴。想要演金桂这般的泼妇,不仅要会“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了两声”,还得陶冶情操。87版可谓是举全国之力,成就一部剧。剧组里的三年,是大多数演员生命中最辉煌的岁月。此后,很多人接不到戏,被迫转行。
2010版对演员而言,则是一个好的平台。制片人和导演们的眼睛如此锐利,能挖掘七层尘土下的美貌,怎会被铜钱头难倒。许多新人露个脸,便引起了关注:李沁、杨洋、赵丽颖、张馨予、徐璐……还有当时出道多年,尚未大红大紫的杨幂。
流量时代被资本裹挟,追求高经济回报。只可惜迎合市场,而非引导市场,必然会牺牲艺术性和专业性。2010版新增的细节里,有些不错,比如贾琏和尤二姐的土味情话,有些却差口气。每集片头会呈现一帧清代孙温的《红楼梦》图,有的和剧情高度对应:黛玉初入贾府这集,片头是黛玉拜别父亲,登船进京;宝钗生日看戏,片头就出现一个小戏台,台上的鲁智深在唱《醉打山门》。也有图不对剧的,像第九集,讲的是十九到二十一回间宝玉和袭人的龃龉,配图却来自第六十、六十一回,一边是芳官用糕点打雀,一边是大观园厨房的柳家母女被人冤枉。
反观87版,魅力在于细节的处理。很多设计都值得推敲、回味,不求百分百还原《红楼梦》,但看剧也有观书的感受:随便瞅瞅,就是美的,如果细心,每次还能发现新的彩蛋,例如柳湘莲打薛蟠那段。湘莲出身名门,又是资深票友,最爱客串言情戏,贾珍等慕名已久,央求他登台演出。书里并没有具体写他演了什么戏,但电视剧里却有两句唱词,可推知是《南调西厢记》。
《南西厢》改编自《西厢记》,但走谐谑路线,加了不少颠三倒四的段子。比如,张生去普救寺拜访法本长老,适逢长老外出,弟子竟说:“我师父不在。方才办了八个盒子,望丈母去了。”师徒联诗,还有“独坐禅房静,忽然觉动情”这类话语,大有莎士比亚之风。
贾珍等人喜欢喧闹的戏,像《西游记》、《封神榜》。《南西厢》符合观众的审美,可见编剧对湘莲的解读:不仅对戏曲充满热忱,也很会捕捉他人的需求,只是本性爱自由,并不以财钱、官爵为人生追求。
增加这个细节,可能也想和宝黛读《西厢记》做个对照。宝玉多次借戏中词句向黛玉传情,或是表白,或是调侃,一派娇憨的小儿女情态,而《南西厢》却给湘莲招来了烂桃花。张生在那两句唱词后,很快便偶遇崔莺莺,一见钟情。电视剧并没有延续戏台上的情节,而是把镜头切换到了台下:好色的薛蟠,误以为湘莲是风月子弟。呆霸王淡粉色的眼影,渲染出酒劲,更凸显一双馋痨饿眼。不同于莺莺、张生两情相悦,薛蟠的风流,对湘莲而言却是骚扰。湘莲下台卸妆,薛蟠又跟来斟酒赔笑,一面贪婪地打量。此时,镜头给了柳湘莲嘴唇一个特写,气氛马上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