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新书速递 我与三毛有缘 百年人生片段,跃动时代波澜 沪剧第一史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06-14

百年人生片段,跃动时代波澜

《家事沧桑——外公外婆家族的老照片》读后

◎张振胜

苏珊·桑塔格曾说,“只要时间足够久远,所有的照片都会变得有意味和感人。”《家事沧桑——外公外婆家族的老照片》收录了作者郑建邦的外公外婆焦实斋先生、金一清女士及他们家庭自1915年左右至2015年整整一百年的家庭生活照片。作者以质朴隽永的笔调,记述了外公外婆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片段。亲人音容跃然笔端,神情毕现,字里行间却跃动着大时代的波澜。

定格于瞬间的老照片,那些特定的场景与细节,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作者外公外婆的一生,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们和他们子孙们的生活,始终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家事沧桑》一书从家事的视角再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所经历的坎坷,让读者获得了鲜活而生动的感性历史。

焦实斋先生1899年出生于河北井陉的没落地主士绅家庭里。1923年,聪颖、勤奋的焦实斋从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由于学业优异,被分配到北洋政府交通部天津扶轮中学教授英文,他有学识,见识广,善交际,口才好。可是就这样一位儒雅的书生,在国难当头之际,担任了秘密交通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舍弃优渥的生活,冒着炮火只身南下随军抗日;抗战期间,先后出任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加尔各答办事处主任。北平和平解放后,作为傅方三位代表之一,参加了由叶剑英同志领导的“北平联合办事处”,为北平的和平移交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满腔的政治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依我看来,外公心中有对祖国的大爱,凡事有大是大非的标准和尺度。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个人得失无足轻重。”郑建邦认为,外公的这些品德和情操,是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晚辈写老人的传记作品,往往仰视崇拜的角度更多一点,作者对外公的描写却很感性。如书中写外公胆子小,害怕过大的声响,过年都不准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他尤其怕小动物,凡猫狗鸡鸭之类的动物都唯恐避之不及。

作者的外婆金一清女士1908年出生于北京一个败落的满清贵族家庭,性格刚毅果敢,极有胆识。她年轻时支持丈夫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抗战时期一人带着四个年幼的儿女从北平辗转数省逃亡大后方,一生无所畏惧。作者的笔端流露出无限的怀念与敬佩:“论起这方面的胆略和气魄,在我们这个家族中,恐怕没有谁能超越外婆了。”更令作者敬重的是,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外婆没有放松对子女们的读书要求。那时她租赁或购买定居之所,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孩子们上学读书是否方便。

家与国息息相关。作者讲述的只是家庭故事,折射的却是特定年代里普通中国人的共同命运。读者不难从中联想到自己以及父辈或祖辈的某些经历,体悟似曾相识的人生况味。图文并重的呈现,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老照片的文献性。生动的细节,使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焦实斋,以及坚韧有胆识的金一清,饱满生动地立在读者面前,既是再现那一段历史中家庭生活的蹉跎和苦难,也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所历经的战乱和动荡的真实再现。

书中一些日常中的斑驳碎影显然更生活化更有人情味儿,这是照片之外所承载的带有温度的生命记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