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万点赞数稳居榜首,超过第二名2万余票——在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网络推选活动中,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元宵行街会”从2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而且,四平路街道还是全市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项候选项目的街道,另一项市级非遗“江南丝竹”也在网络票选中排名第13。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南丝竹”市级传承人、大学教授阮弘玩了一把跨界,带着老老少少一批社区丝竹爱好者,走上抖音,为非遗传承“直播带货”,让更多网友了解、喜爱非遗。
四平路街道拥有两项市级非遗“元宵行街会”“江南丝竹”和两项区级非遗项目“瓷刻”“海派布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元宵行街会”是在四平社区诞生和培育的特色项目,其发端、成长的历程对于非遗传承具有相当的可借鉴性。
早在明代,四平社区当时所在的村庄就有正月轮流设祭、正月十五挂灯猜谜、鱼龙共舞的祈福传统。在本世纪初,四平路街道一些社区文化团队自发利用苏家屯路这一“上海市十大景观街”的独特优势,在正月十五这天设点表演,很受欢迎。街道因势利导,2005年举办了首次元宵行街活动,并延续至今。
第一年,行街表演的二三十支团队都是社区和辖区共建单位、学校的文化团队,观众也就是周边居民。自从2015年申报区级非遗成功后,影响不断扩大,每年都有外区、外省市的团队争相报名。
同时,颇具特色的是,每年还有数百名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居委报名的社区“素人”参加。他们虽无文艺特长,却在化妆师的精心打扮下,扮演成传统故事的主人公,组成社区家庭方阵,一起走上行街会表演,共享非遗传承盛事。
近几年,“元宵行街会”更是声势浩大,不仅有行街表演,抚顺路上还有猜灯谜、弄堂九子游戏、非遗集市等参与性极强的展示活动,特别是2017、2018年的元宵灯会,更是吸引了各区市民逾万人次纷至沓来。
为推动非遗传承,四平路街道动作不断。继去年底举办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保护传承基地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暨上海市“四平杯”江南丝竹进校园中小学生邀请展演活动后,今年,还将改造升级非遗展厅,对非遗进行动态化展示和数字化保存,既让非遗成果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市民面前,也能更好地留存、发扬非遗资料。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