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银摆件·河马 珍贵的周总理画册 此墨盒非彼墨盒 铜镜:宝鉴留得春秋在
第21版:民间收藏 2020-07-08

铜镜:宝鉴留得春秋在

◆朱亚夫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往往以水照面,但这要临池近河才可,自然很不方便。有了陶器后,以陶器盛水即可随时照面整容,方便很多,但影像依旧模糊。在《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多次提到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就释“鉴”为“盆”。郭沫若曾经这样分析道:“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即为监,以铜为之则作鉴,监字即像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书经上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我国最早的镜子相传由黄帝发明。《轩辕黄帝传》中说“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说得更为详尽:“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由于铜镜使用方便,影像清晰,问世后很快走进千家万户。至春秋战国时已盛行于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窥镜而自视”,最后幡然明白人世道理,并以此为喻劝齐王纳谏就是一个明证。及至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制作工艺更趋成熟,风格更见开放多样。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有传教士从欧洲带来清晰明亮的玻璃镜,但铜镜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清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有幅“美女对镜整容图”就有生动的反映。之后随着铜镜逐渐被玻璃镜取代,生产渐呈颓势,少量铜镜则成了收藏家的宠物。

在铜镜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人们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铜镜式样。以形态分,有圆形、方形、菱形、葵花形、六角形、有柄镜等,但以圆形为常见。以大小分,有直径仅4厘米的,也有直径超过20厘米的,但以10厘米左右为常见。以背面有无纹饰分,无纹饰称素镜,有纹饰的又可按年代特征细分,如战国时代有山字镜、汉代草叶纹镜、星云镜、日光镜、神兽镜;唐代有瑞兽葡萄镜、雀绕花枝镜;宋代有湖州镜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西汉时就能制作透光镜,当光线经此镜反射到墙壁等平面物体上时,能够清楚地看到镜背的精美铸造图案,光线仿佛能透过镜体,令人惊叹,被称为“魔镜”。由此还演绎出《红楼梦》中“风月宝鉴”的故事,可惜此项技术失传千年。据报道,前几年有专家成功探索出透光镜的透光之谜为“铸造成型,研磨透光”,已能制造出透光镜来了。

总的来说,流传于世的古代铜镜中大多是出土文物,只有少部分是世代相传,因此鉴别古铜镜的优劣应从铜镜的性质、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着手。具体而言,有三条要掌握:首先是保存状况好坏。镜面锈蚀程度越小越好,背面纹饰越清晰越好。其次是物以稀为贵和是否有历史记载。品种稀少,存世量小,收藏价值就高,最好能见证一段历史事件,如唐代打马球镜就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一个证据。其三是工艺和艺术性。如西汉透光镜、战国镂空镜等特种工艺镜铸造精良,艺术性高,能反映我国古代的科技水平。

铜镜既是家居用品,又是工艺精致的工艺品,因此在千年流传中,不乏佳话轶事,有两则铜镜成语家喻户晓:一是“破镜重圆”,二是“明镜高悬”。而以铜镜比喻最为脍炙人口的则出自唐太宗之口。据《旧唐书·魏征传》,唐太宗李世民“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将小小镜子升华到国家兴亡,人事得失的高度。

另外,从唐代开始,铜镜的纹饰图样中出现了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款式,人称“故事镜”。故事的取材极为广泛,大多来自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唐王游月宫”“许由洗耳”“水漫金山”“柳毅传书”“牛郎织女”等等。它们以生动的画面,传神的笔法,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令人浮想联翩的情景。在收藏市场中,若能收到一款故事镜也是极好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