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用好红色资源  讲好“四史”故事 扶贫路上点亮935盏“心灯” 且看华经大厦楼道“美丽转身”
第3版:要闻 2020-07-08
 

扶贫路上点亮935盏“心灯”

上海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公益培训云南绣娘

靳英丽(中)和绣娘合影受访者供图

“每次从云南回来的路上都身无分文,但我不觉得贫困,反倒感觉富有,因为我埋下爱的种子,点亮935盏心灯。”上海华阳社区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负责人靳英丽说。

在长宁区安化路上的沪滇帮扶绣娘展示厅,她的公司所开发的云南特色文创产品摆满展示架,价位各异,品种丰富。旁边的办公室里,几位设计师正抓紧研发设计新品。打版房中,工作人员正在打新样品。

本是无心插柳

十年前,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靳英丽和先生一起从外地来上海创业,三年就创出自己的设计公司。2012年,她到云南参加爱心活动,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穿的特色绣花服装所吸引。从艺术角度看,这些采用彝绣图案的衣服都是精品,但一出大山就不适于日常穿着。她尝试保留民族元素,把衣服裁剪成绣花包,很快吸引来订单。

2014年,她又试着做了几个小单,有得亦有失。一方面,彝绣有市场;另一方面,光靠单品难以做大,须形成系列,才能对接市场。同时,云南大山里有勤劳善良、能织善绣的女性,她们希望当地就业,摆脱贫困。

带大家绣出致富路

2015年在云南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靳英丽组织98名少数民族妇女组成第一个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她带领大家探索出路,依托上海市场,运用“上海设计+当地元素”,提高劳动价值,努力实现产业化,丰富产品线,延伸产业链,渐渐打开市场。

绣花针绣出了就业,绣出了产业,更绣出了一张文化名片。以绣娘合作社为基地,打造“猛弄土司绣品坊”销售产品,成功保护和传承了彝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绣娘公益又迈出一步。在元阳绣花基地基础上,新建红河县、金平县、绿春县三个绣娘合作社。截至去年底,华恩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联合上海各界爱心人士,直接培训了935名云南绣娘,她们都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靳英丽说,她不相信贫穷,自己就是一个引路人,告诉大家绣花可以脱贫,织布可以脱贫,就算剪线头、扫地也可以脱贫,只要肯动脑肯动手就不会穷。

“化危为机”直播带货

这些年,靳英丽把大部分心血都投入到扶贫。照产业发展的势头,935位绣娘里,最后200多位有望今年全部脱贫。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计划。

为渡过难关,靳英丽的公司推出99元一个的公益包和168元一个的真丝面罩,面罩里可以放可更换的防护垫,并且上直播带货。“别人解决防护的问题,我们解决了美的问题,一下子把路走通了。”

在展示架上,有一套名为“2020为爱而生”的文创产品组合引人注目。组合包括一条绣有玉兰花的白色真丝手帕,一个镂空书签、一个小方形手包和一个饰品盒,后三样上面都绣有百灵鸟飞上玉兰花枝的精美图案,寓意云南对上海的感恩。这套新推出的组合将参加今年10月份举行的上海伴手礼的评选。 本报记者 屠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