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冰肌玉骨心洁净 且用画笔抒胸臆
第20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0-07-22

冰肌玉骨心洁净 且用画笔抒胸臆

——他们笔下的荷花

莫奈 池塘睡莲

◆刘海粟 恰似贵妃出浴相

张大千 荷花图

潘天寿 露气

齐白石 鱼戏莲塘

◆王琪森

又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节。

荷花,又称莲花、水芙蓉、芙蕖等,古老的《诗经》中就传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而汉《乐府》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则是至今流传的童谣。从五代的黄居寀至宋代的赵佶、吴炳,从元代的王冕、张中、明代的徐渭、陈老莲到清代的八大、石涛、扬州八怪等,均有荷花佳作传世。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丹青名家纷纷以笔墨为其传神,以敷彩为其增辉。

大千荷赠毛泽东

被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毕生画荷咏荷,他尊荷花为“君子之风,其清穆如”。他曾对其弟子糜耕云讲:“中国画重在笔墨,而荷花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他笔下的荷花,或工笔精妙,富丽堂皇;或写意恣肆,豪放丰美;或亦工亦写,典雅雍容。可谓是“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因而被海内外艺苑尊为“大千荷”,在美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特别是张大千在晚年创泼墨彩法后,使“大千荷”更是瑰丽多姿,气象万千。

1949年的早春二月,身在香港的张大千应老朋友何香凝女士之邀,为开国领袖毛泽东精心创作了一幅《荷花图》,祝贺新中国充满无限生机和光明前景。画高132厘米,宽64.7厘米,张大千工整的落款为:“润之先生法家雅正。己丑二月,大千张爰。”毛主席很喜欢这幅“大千荷”,常挂在中南海的书房中,后被编入《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荷花图》为“大千荷”的经典之作,构思严谨而布局饱满,意境丰逸而气势豪放,舒展迎风的荷叶绿意弥漫,一朵盛开的白荷与荷叶掩映呼应,可谓是汲天地灵气之精,持迎霜傲雪之姿。

张大千旅居海外期间,“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他笔下的荷花更是真情弥盛、墨色浓郁,充满着深切的乡思乡愁。1976年元月,他客居美国十七里湾环荜庵时所作的《彩荷图》上就题诗云:“江水秋弥洁,潆洄玉有文。芙蓉向风合,花影自缤纷。”尽管漂泊在太平洋畔,但画家依然思念着故乡四川内江的玉荷花影。

潘天寿荷寓“境界”

潘天寿是吴昌硕的入室弟子,吴昌硕一生钟情于荷花,“破古法”而“出己意”,其笔触遒劲老辣,敷色雍容雅逸。鲜丽处不轻薄,浑厚处不沉闷。吴昌硕曾颇为感慨地讲:“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并欣然赠诗曰:“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潘天寿画荷花笔墨雄悍强健,构图奇崛简约,色彩明丽雅致,意境清峻深邃,格古而韵新。徐悲鸿曾评说道:“绘图不拘中西,设色难在调和。阿寿擅用几种极难调和的色彩,大块渲染画面,自有风格,尤其对色彩的领会,天资极高,在画人中不可强求的。”

1958年6月18日,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被前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国际荣誉。7月14日,他以饱满的创作激情画了《露气》,水墨酣畅洇润,笔触奇拗生辣,结构大开大合,色彩红艳瑰丽,具有色不碍墨,艳而不俗的畅达效果。三片丰厚的荷叶高低交错呼应,相映着一朵盛放一朵含苞的荷花,荷梗劲挺,水草犀利,如刀如戟。整个画面墨色晕染,气韵清新,语境内蕴,意在告诫自己在荣誉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明智的境界。潘天寿曾颇有深意地讲:“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当时中国的美术学院全都采用苏联模式,从列宾、苏里科夫到马克西莫夫,但有着“台州式硬气”的潘天寿却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中国画还是要姓“中”的艺术原则。唯其如此,《露气》的笔墨形态、审美理念及创作思想,正是潘天寿“境界”的彰显与践行。

齐白石荷恋乡土

以“杏子坞老农”自称的齐白石,毕生保持了纯朴真挚的乡土情结,他对高洁不染、凌波浩然的荷花情系一生,为其写照。他笔下的荷花典型地反映了齐氏“红花墨叶”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标识,臻达了“笔愈简而神愈全”的意境。早在1917年,齐白石就在一本《荷花》册页上深情地题写道:“出污泥而不染,余与张五皆足与此花流匹也。齐大并记。”老人呈现了不同的荷风之韵,具有乡思情感的流露、民间情调的凸显及归朴返真的童趣。

作为一位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艺术家,齐白石在“暮年变法”后的荷花令人耳目一新。其色调更加纯化妍丽,笔墨更加浓烈而酣畅,线条更加洗练而朴拙,构图更加简约而奇崛。如他88岁所作《鱼戏莲塘》,用红与黑构成,其稚拙简约的造型,明快响亮的色调,水墨对比的反差,工写结合的笔调,生动地展现了蜻蜓恋花、鱼戏莲塘的盛景,深得荷之神与莲之趣。老人曾颇有体会地讲:“懊道人(李鱓)画荷花,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世有知者,当不以余言为自夸。识者自当窃笑也。”可见齐白石是在总结前人画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诚如他所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刘海粟荷变大法

刘海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他以狂飙突进的精神率先在艺术领域实行变革与创新,自号“艺术叛徒”。刘海粟学贯东西,艺通中外,擅长国画、西画、书法及诗文。荷花,也是他一生所喜爱的题材,尤其是晚年后多有涉笔,留下不少精品力作,被艺林尊称为“海荷”。刘海粟的荷花早年亦取法于青藤、八大、石涛、恽南田等,比较注重墨色笔势、气韵趣味。暮年变法后,开始运用泼彩泼墨法,气象雄阔壮伟、豪放激越,色调浓烈酣畅,瑰丽多姿,构图跌宕恣肆,醇严浑朴。

如果说张大千的泼彩泼墨法注重于晕染变化、洇润弥漫,那么,刘海粟的泼彩泼墨法讲究凝重渗透、肌理厚泽,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采与风格取向。1972年刘海粟所画的《褪却红衣学淡装》中,他开始大胆地用石青石绿泼彩荷叶,形成了色彩斑斓、绮丽相叠的视觉效果和图式效应。但在构图造型上还是以线型为主要手段。到了八十年代后,刘海粟的泼彩泼墨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他以块面整体造型构图,以泼彩泼墨法布局结构图式形态,肌理效果厚重而富有质感,视觉空间雄浑而极有变化,可谓是“骤雨旋风声满堂。”如他画于1986年的《恰似贵妃出浴相》,色彩华滋缤纷、红艳浓丽,构图丰茂饱满,极富张力,犹如正在上演一场声势雄壮的歌舞剧。值得一提的是,刘海粟晚年的泼彩泼墨既坚守了民族风格,又展示了中西的突破,应当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对其的研究与评述尚没有到位。

莫奈莲成交响

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可谓是超级“荷迷”,他将西方的艺术表现和东方的审美体验相结合,成就了不朽经典。

莫奈对莲花的倾情创作,可谓是融入了他生命的情感与人生的体验。也许是爱之太深,他不仅不断画莲,而且亲手种莲及造园。1883年,43岁的莫奈在吉维尼住进了一栋塞纳河边的农庄,他在庭院中开凿了一个池塘种莲。为了便于观莲,他还在池塘中架了一座玲珑的日式小桥。此后的43年岁月中,他与莲花朝夕相伴,日观夜赏,用画笔忠实地记录描绘莲花的不同风姿情韵。1900年的岁末,莫奈第一次在丢朗-吕厄画廊展出了他的《睡莲》系列,共13幅。端庄秀丽的睡莲凌水绽放,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弥散出缤纷斑斓、变化莫测的色彩,给人以如梦如幻的感觉。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垂柳和池中桥影,营造了一种恬静安谧的田园氛围。色与光,影与景组成了具有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画展的成功、睡莲的魅力,使莫奈成了吉维尼的名人。1901年,他又买下了莲池南面沿河的一块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1909年鲜花盛开的5月,莫奈又在丢朗-吕厄画廊办展,一下子推出了48幅《睡莲》,笔触更为生动传神,构图更为婉约奇逸,图式更为丰逸瑰丽,轰动了西方艺界。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在离他莲塘仅40公里的地方轰鸣,已75岁的莫奈在丧妻多病以及失明威胁的情况下,开始了连续12年的宏大巨制《睡莲》的创作,一直到他1926年逝世前数月才完成最后一笔,并将之捐赠给了国家。《睡莲》感动了无数人,当时的法国总理克莱蒙索也专门向他表示祝贺和敬意。而莫奈则平静而坦然地说:“我只是观察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笔录下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