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索居 少女与城市(中国画) 潮落潮起 追记潮州游 一封家书:见证父子情深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寻觅往昔
第18版:夜光杯 2020-07-22

寻觅往昔

邵毅平

这是一个于连式的人物,出身于贫困家庭,从小备受屈辱。长大后,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在一家大工厂里就业,以聪明勤奋博得老板赏识。二十三岁时,做了老板的私人秘书,住进老板家的豪华别墅。在那样的环境里,他自惭形秽,深感羞辱,满怀敌意。然而年长于他的夫人,心地纯洁,仪态高贵,以坦诚自然的态度待他,他的恶劣情绪遂一扫而空,接着无可救药地坠落了情网。其实夫人对他也是一见钟情,早已爱上了这个有为的青年。

眼看着又是个《红与黑》式的故事,但情节急转直下,老板派他去海外开设新厂,要出差两年。临走前,他与夫人激情难抑,难分难舍。就在忘情失态之际,夫人及时踩下刹车:“别做这事,现在别做!别在这儿!”又安慰他道:“等你再来的时候,你什么时候要都行。”

然而再来不是两年后,而是隔了整整九年多!就在他即将任满回国时,大战突然爆发,海洋被敌国封锁,航路邮路全部中断,时间长短未可估量。万般无奈之余,他在海外娶妻生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是在他被遗忘的爱情坟墓上,开放出的活生生的鲜艳花朵。

又是突然间,大战结束了,他可以回国了。夫人在他心里冉冉升起,执着地走进他的感情。他们在九年多后终于重逢。老板早已去世,孩子长大成人,夫人依然如故——当然,稍稍老了一些,头发已夹杂银丝。他要求夫人履约,夫人提醒他,自己已经老了,连头发都花白了。但他还是不死心,约她去外地见面,以便远离她的家,摆脱恐惧和回忆。

他们乘夜车来到外地,住进了一家旅馆。夫人走向楼梯,脚步迟缓、沉重、艰难,就像一个老妇人——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但他只这样想了一秒钟,就立刻把这丑恶的念头赶走了。可还是有一点冰冷的使人痛苦的东西留了下来,取代这被他驱走的感觉。他们终于爬上了二楼,这沉默无语的两分钟,像永恒一样长久。

旅馆房间恶心而可疑,他们又逃了出来,来到从前到过的树林。街灯下两人的影子,在地上纠缠又分开,彼此逃离又复捉住,像两个游荡的幽灵。他心里朦胧地感到,有什么东西老是在逼迫自己进行比较,今天如何,当年如何。“从前”,那过去的岁月,总是夹在两人中间。突然间他豁然开朗,他听到了夫人的声音,是十几年前的,在朗诵魏尔伦的诗句:“古老的公园冰冷孤寂/两个幽灵在寻觅往昔。”他刚念出这两句诗,就立刻明白了含义,浑身颤栗,感到诗句宛如寓言:无论是她还是他,都早已不是同一个人了,却还在徒劳地寻觅往昔!

这个开始于《红与黑》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于《情感教育》,又引入了《感伤的对话》,似乎浓缩了作者对三个法国文人的敬意,又添加了自己对人生真相的理解:差异或可敉平,岁月却难逾越!这就是茨威格的《寻觅往昔》。它冷酷地告诉我们,当你真的老了,往昔无处可寻!正如《半生缘》末的一声叹息:“他们回不去了。”

那天,我看完卢森堡美术馆出来,在卢森堡公园北门附近的草坪上,无意间看到茨威格的雕像,确实有点儿纳闷不解。在卢森堡公园里,有许多法国文人的雕像,乔治桑、司汤达、圣伯夫、波德莱尔、福楼拜、魏尔伦,他们代表了法国文学的荣耀;而外国文人的雕像,就我所见,却只有茨威格一座。那么,在外国文人里,享有此殊荣的,为何不是别人,比如爱仑·坡、狄更斯、屠格涅夫,而偏偏是茨威格呢?

茨威格反对战争,主张德法友好,是个和平主义者。还在一战刚开始时,几乎所有文人都还沉浸于“爱国”狂热中,他就已经与罗曼·罗兰一道呼吁世界和平,呼吁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对立和仇恨。在他的作品中,反战是重要题材之一,《十字勋章》《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无形的压力》《象棋的故事》《幻梦迷离》《克拉丽莎》……这应该是一个理由吧?

而像《寻觅往昔》这样的作品,真诚地向法国文学致敬,司汤达、福楼拜、魏尔伦(他们也在这座公园里)……这或许是另一个理由吧?“她也不转过身来,还是一个劲地只看书名……‘啊,您这儿还有福楼拜,这个作家我喜欢极了……妙极了,真是妙不可言,这本《情感教育》……我发现,您还读法文书呢!’”(《马来狂人》)在遥远东方的荷兰殖民地的穷乡僻壤,一个英国太太对一个德国医生这么嚷嚷。

在回忆录《昨日的世界》里,茨威格深情款款地说道,他在法国没觉得自己是外人,在巴黎生活就像在家里一样,他每次从巴黎北站下车,总会有“我回来了”的感觉。在卢森堡公园里竖一座他的雕像,巴黎人以这样的方式欢迎他回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