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昨天在大宁音乐广场与观众交流 本版图片 孙佳音 摄
“上影节是永远要支持的。”昨天傍晚,导演徐峥带着自己监制、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来到大宁音乐广场,为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公益露天放映助阵。他说作为上海人,他为这座城市拥有上影节这样一个文化品牌而感到自豪。随后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他说:“上影节的举办,让大家重拾信心。”
露天放映很美
夏日傍晚的广场上,一边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旋转木马,一边是透明顶棚的露天影院,让人仿佛回到小辰光。放映的效果或许比不上电影院,但现场戴口罩与家人在一起的市民,一个个渴望而专注地看着《我不是药神》。徐峥说,很荣幸上影节选了他主演的《泰囧》《港囧》和《我不是药神》进行露天展映,“希望电影能重新带给大家欢乐”。
“画质好不好,音效棒不棒我觉得都是其次,重要的是,电影又回来了。”徐峥顿了顿,又说,“所有事情,变化都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太理想化了。但是,电影它回来了,一点一点来,就好。”其实,虽然是主演,但3部影片的版权不在徐峥手中,但他一听要搞公益露天放映,就主动去协调,“大家都特别支持。像宁浩,我们两年前一起在上影节做了《我不是药神》的首映,这部片子他爽快答应不稀奇了,而且他还主动问,《绣春刀》要不要,这种功夫片,老百姓很喜欢看的。”说到这里,徐峥笑了。开心于自己的好友,也开心于这个慢慢重回正轨的行业。
“我的家乡”期待
新冠疫情暴发、蔓延,全球影视产业几乎停摆了半年,抽身来上影节前,徐峥虽然一直没停下《我和我的家乡》的拍摄工作,但他也曾经忐忑,“到底能不能正常放,到底国庆节的时候大家能不能在电影院高高兴兴笑一场?”现在影院逐步复工,徐峥说,“等电影节忙完,等天气放晴,我还要回千岛湖把最后几天戏拍完。”
据他介绍,相比去年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其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规模和体量都要大得多,“我没有办法预测票房和口碑,但是从我们的努力程度、投入程度来说,跟去年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去年《夺冠》篇18分钟,今年剧本提交后徐峥负责的小单元计划就30分钟;去年只是在静安区张园搭了一个景,今年不仅在上海拍了部分镜头,还把整个千岛湖最美的乡村都找了出来,“大概200来人,在浙江拍了20多天”。
关注内容求真
无论是超过30亿票房的《我和我的祖国》,还是8年前自编自导自演,首部破10亿元的华语电影《泰囧》,或是昨晚在大宁放映的《我不是药神》,徐峥在商业片上的成功毋庸置疑,他对于类型元素的驾驭也似乎驾轻就熟。但徐峥说:“我个人来讲,是比较关注内容本身的。”他说作为一个电影人,有一部作品被大家认同,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大家由衷认可,会很自豪,“有幸福感”。他说后疫情时代,除了好莱坞大片和爆米花电影依旧能给观众带来慰藉和欢乐,具有社会话题性并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电影,定会吸引大家走进影院,“哪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需要戴口罩,需要验‘绿码’,但好的、具有人文价值的内容,永远会有属于它的观众和市场”。
演过精彩的话剧,也演过热播的电视剧,现在主要从事电影的导演、表演、监制、编剧和制片,徐峥说在他看来艺术表达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形式不同,“不同形式要匹配不同内容,才会有好的呈现效果。这是创作者要思考的。”对于不断更迭的技术,他很笃定,“就像电影发明了,剧场还在;电视发明了,电影也没有完(蛋);(互)联网发展了,会出现各种形式的产品。好的内容,好的艺术,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求美、求真。”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