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上影集团为电影复苏助力 跟着片单来次银幕之旅 贾樟柯 喜欢被称为电影工作者
第6版:文体汇/聚焦 2020-07-26

贾樟柯 喜欢被称为电影工作者

“在老家村庄里住了三个多月,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已经成了一个农业人。一下子来到大城市,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有点不大适应。”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首日,“电影学堂”迎来中国电影名家——导演、制片人、作家贾樟柯。几分俏皮的开场白之后,专程从家乡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来到上海的贾樟柯,与业内人士和影迷诚恳地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创作,以及关于电影本身的思考。

回乡生活 有点甜

通过社交网络,贾樟柯在疫情期间爆爆米花、锄草、种田的田园生活,被不少影迷津津乐道。谈及这段田园生活,贾樟柯说,这既是写作工作的调剂,也让他对中国社会有了新的理解。“中国为什么这么有韧劲,跟我们有广阔的农村有关。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个老家,我们还有这样一个稳定的后方。农村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要保护我们的农村,当国际动荡、社会危机的时候,它对我们国家的战略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农村生活对贾樟柯本人的电影创作,也有着积极意义。贾樟柯说:“疫情期间回乡生活,给了我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做电影,就是表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对于你所处的生活的反应。这些崭新的感受,会反映在未来的电影里。”

始终挂怀 大银幕

疫情期间,贾樟柯还应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之邀,创作了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的短片《访客》。因为出入不便,贾樟柯就在自己的办公室,与摄影师以及两个演员一起,总共四个人,用一台手机拍了一天,就完成了3分多钟的《访客》,反思了疫情带来的人们社交方法的改变。

但似乎贾樟柯还是更偏爱“长片”和电影院。他说:“我相信经过疫情之后,电影工作者能够拍出更有电影感的电影,能够拍出更加适合在大银幕看的电影。因为我们经过一百多天没有电影的日子,我们重新理解了这个媒介,重新理解了怎么展示这个媒介,电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学在哪。”他相信疫情对观众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半年没有电影的日子,我觉得对观众来说,或许已经深切体会电影院的仪式感跟互联网的区别。”

寄语青年 要扎实

提到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观众之间的关系时,贾樟柯动情地说:“经常有人说,贾导你的电影特别不顾及观众,其实这个话是错的。我特别看重观众,但是角度不一样。大部分电影是希望讲一个故事给观众,对我来说,我觉得希望拍一部电影,都是让观众过一段生活,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体验一种人生。当你带着这样的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你就能找到你电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细节、质感。”贾樟柯说,那些关于坐什么车、走什么路、穿什么衣、说什么话、吃什么饭,那些电影里的柴米油盐,让他与他的观众形成了一种默契。

作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场“电影学堂”,贾樟柯最后这样跟年轻电影人说:“我特别喜欢‘电影工作者’这个词,是因为带有某种劳作的感觉。”他说自己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写剧本,一张脸一张脸选演员,一个景一个景选场景,“坐在那思考、拍摄,到后期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剪起来。始终不要忘了我们是劳作的人。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更不能因为荣誉失去一个劳动者的本色,失去对劳动的热爱。”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