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嵘
上海大学(1922-1927)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红色大学。
1922年10月,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因王理堂、汤石庵、陈绩武等借学敛财、携款私逃而引发学潮。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于右任担任校长。
于右任生性散淡,并不想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当时还是中共党员的邵力子屡次上门邀请,于右任只得答应先去看一看学生再定。
这一天,细雨蒙蒙,于右任轻车简从来到闸北青云路323号的青云里该校校舍,只见一百多名学生冒着细雨,任凭雨水打湿了衣衫,一动不动地站在校门口的马路上恭候未来的校长。于右任感动了:“稚子可教也!”他决心担任校长,提议学校名改为“上海大学”,请中国共产党协助办学。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孙中山对上海大学寄予厚望,亲任名誉校董,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并经国民党中央党部决议由国民政府按月拨给办学经费。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后改称校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邓中夏在他拟定的上海大学章程中明确表示:“本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蔡和森、张太雷、李汉俊、恽代英、沈雁冰、任弼时、萧楚女、田汉、郑振铎、高语罕、张秋人、胡朴安、周建人、朱自清、丰子恺、章太炎、胡适、郭沫若、施存统、叶圣陶、蒋光慈等先后到校任职任教。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等曾来校演讲。
学校办学条件一直较为困难,然教职用心,学生刻苦,并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24年6月,黄埔军校创办,不少上大师生被孙中山起用南下广州在黄埔担任要职,上大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
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为求中国之和平统一启程北上。上海大学师生闻讯积极响应。11日,上大学生会与上海各社会团体发起组织欢迎筹备处,15日参加全市60余团体的联合会议,被选为筹备欢迎孙中山抵沪的五团体之一。17日,上大师生等各界代表二千余人在码头欢迎孙中山抵沪。次日,上大师生50余人前往孙寓拜谒孙中山。上海大学师生始终拥护孙中山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北京。噩耗传来,上大师生无比哀痛,停课一天,并往孙宅吊唁。
5月30日上午,上海工人、学生2000多人,分组在公共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传单,进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枪杀顾正红、抓捕学生的罪行,反对“四提案”。租界当局大肆拘捕爱国学生,公然开枪,上海大学学生何秉彝当场重伤,后牺牲。上大成为五卅运动的策源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时称“北有五四之北大,南有五卅之上大”。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大师生参加集会和游行示威,控诉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罪行……5月3日,学校被强行查封。
上海大学(1922-1927)虽仅存续数年,却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对革命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革命付出了重大牺牲,时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誉。
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生生不灭;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明起刊登一组“影视中的真善美”,责编杨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