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数十名卫生官员离职:美疫情政治化 大爆炸何以压垮黎巴嫩政府?
第22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0-08-13

大爆炸何以压垮黎巴嫩政府?

李亚男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亚男

黎巴嫩4日发生大爆炸后,民众连续多日示威,引燃政治危机,总理迪亚卜10日宣布政府辞职。黎巴嫩为何走到这一局面?大爆炸如何成为压垮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期“论坛”特请专家解读。

1 制度设计缺陷 发展趋势跑偏

问:为什么爆炸会导致黎巴嫩政府辞职?黎巴嫩政治局势如何?

答:4日贝鲁特港口大爆炸,发生在黎巴嫩政府摇摇欲坠、国内秩序濒于瓦解之际。爆炸后,愤怒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示威,要求国际社会介入彻查事件背后的渎职、腐败和政府失能,呼吁替换或驱逐“所有统治者”。混乱局势愈演愈烈,10日总理迪亚卜宣布政府集体辞职,表示“与人民站在一起,为改革而战”。突发的爆炸事件,成为压垮黎巴嫩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去年10月中旬开始,黎巴嫩就不断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10月底,时任总理哈里里离职。但和这次一样,总理辞职没能安抚民众的不满,动荡延续至今。因为民众怒气所指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政治人物,而是黎巴嫩政治体制本身。

黎巴嫩1943年独立后便确立了教派分权体制,国家元首必须是基督教马龙派,总理是逊尼派穆斯林,议长是什叶派穆斯林。虽然名义上确保了18个宗教团体“排排坐吃果果”,实际上为日后的政治分裂、对立乃至长达15年的内战埋下了祸根。短期看,这有助于各派和解、稳定局势;但长期看,会造成权力分配和宗派认同不断固化,培育出庞大又竞争的利益集团。各集团分食国家权力并攫取利益,致使裙带关系盛行,官僚腐败成为常态,阻碍高效协调的中央政府形成。黎巴嫩内战期间,地区国家和域外大国势力争相介入,进一步加剧政府分裂。有学者哀叹:黎巴嫩从来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各宗派角力的战场。

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发展趋势的跑偏,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一方面公共服务衰退,一方面对民众极尽压榨之能。抗议者认为,正是这种制度及寄生其上的政治掮客,造成国家的许多问题,也导致大爆炸悲剧的发生。

迪亚卜政府辞职后成为看守内阁,意味着一段时间内政府处在瘫痪状态,改革难有进展。更不容乐观的是,在教派分权体制运行数十年后,黎巴嫩已无法找到不隶属于任何宗派且能得到广泛支持的“洁净力量”、打破政治分裂的恶性循环,彻底改革也不具备现实土壤和条件。

2 社会矛盾激化 处在崩溃边缘

问:黎巴嫩社会矛盾是如何激化的?

答:政治危机只是黎巴嫩当前危机中的一环,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也处在崩溃边缘。

黎巴嫩是全球债务负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公共债务占GDP比重高居世界前三且上升势头猛烈,从2012年的131%一路走高,2019年为150%,预计2020年将升至200%。政府外汇储备几近枯竭,今年3月未能按期偿还12亿美元欧债,出现首次主权债务违约。黎巴嫩总理还公开表示有限外储要留待“满足国内基本需要”,因此不排除拒还其他310亿美元外债的可能。

国家面临破产,银行被迫采取非正式资本管制措施,限制民众支取美元存款。黎巴嫩货币贬值80%以上,6月通胀数据同比升高90%,年度食品类通胀率飙升到190%。物价飞速上涨,依赖进口的燃料、食品等民生物资紧缺。民众整体失业率达25%,青年群体失业率高达37%,约三分之一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以下。据世界银行估算,到2020年底,黎巴嫩贫困人口将增至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普通黎巴嫩人收入急剧下降,全国最低工资从每月450美元减少至80美元,甚至连军队和安全部门的补贴都难以保证。同时,黎巴嫩人还不得不忍受每天20个小时以上的停电、街道上堆积如山的垃圾、昂贵且匮乏的教育与医疗服务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权贵阶层生活奢侈豪华,能够自由地跨国转移资产,且有足够的钱从私营企业购买电力和清洁用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平情况日益严重。

今年年初疫情暴发,黎巴嫩形势更是急转直下。一方面政府抗疫不力,在美欧病例增长曲线相继进入平台期之时,黎巴嫩确诊病例却出现激增趋势;另一方面政府借疫情之名实施封锁,限制民众上街抗议,导致民间怒气无法宣泄,循环累积。

疫情给所有国家造成的共性冲击,如经济停滞、企业大批破产,各类犯罪增多、社会治安恶化,公共福利体系瘫痪、医疗资源挤兑等,叠加黎巴嫩固有的连环问题,给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此外,黎巴嫩此前经历各种艰难时刻,总能得到海湾国家和美欧等援助,但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各国自顾不暇,黎巴嫩陷入空前孤立。

贝鲁特港口爆炸更使危机加速发酵。首都核心经济区和港口、机场、粮仓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直接影响物资尤其是粮食进口,联合国粮食机构负责人警告,黎巴嫩可能会在未来数周内就面临严重的食品紧缺。爆炸造成各类损失多达100亿到150亿美元,财政缺口大,而国际社会承诺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仅3亿美元左右,杯水车薪。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推进缓慢,且有加剧疫情传播风险,给政府治理带来更大挑战。

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爆炸事故很可能是官僚系统腐败和政府管理不善导致,进一步摧毁了民众对统治阶层和各党派的信心,社会矛盾正在持续激化,推动黎巴嫩加速滑向“失败国家”的深渊。

3 黎以两国关系 仍会持续紧张

问:爆炸后曾有猜测是以色列袭击,以色列立刻否认并主动向黎巴嫩提供援助,是否意味着两国有化敌为友的可能?

答:港口爆炸前,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双方都作好了冲突准备。但是以色列否认与爆炸有任何关系,计划向黎巴嫩提供人道和医疗援助以显示诚意和“清白”。但黎巴嫩并未回应,这也在意料之中。

黎以两国矛盾根植于巴以冲突,夙仇难解。二战后犹太人争取到英美支持,在阿拉伯人世代居住的土地上建立了以色列国,引发阿拉伯世界激烈反对。与以色列毗邻的黎巴嫩联合埃及、沙特等七国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但此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战败告终,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他们心怀毁家灭国之恨,与以色列势不两立。

上世纪70年代初,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在黎巴嫩获得特殊地位,以黎巴嫩南部领土为基地,不断对以色列发起袭击。同时,巴解组织的进驻也壮大了黎巴嫩穆斯林力量,打破了他们与基督徒之间的微妙平衡。为打击巴解组织,以色列不仅尝试支持黎巴嫩境内基督教势力建立亲以亲西方政权,还亲自上阵,两度攻入黎巴嫩并占领大片领土,与巴解组织及其支持者叙利亚短兵相接。黎巴嫩一度陷入分裂,成为巴以冲突的前线、地区国家对抗的战场。

黎巴嫩真主党成立后,得到地区什叶派大国伊朗支持,迅速成为抵抗以色列的主力,双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2000年,在联合国斡旋下,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真主党占领黎巴嫩南部并建立“国中之国”,在以黎边境对以色列形成持续的军事威胁。2006年,以色列与真主党再次进入战争状态,以色列对黎巴嫩进行海空封锁,并轰炸电厂、炼油厂等民用设施,造成严重损失。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并逐渐演变为地区层面危机,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都被卷入其中。双方在叙利亚战场上时有冲突,关系并无任何缓和迹象。

目前,真主党是黎巴嫩国内势力最强大的军政集团,能够对政府决策施加相当影响。只要这一局面不发生变化、黎巴嫩国内各派力量对比没有重大改变,黎以关系就会持续紧张并在冲突边缘徘徊。

4 美国对黎政策 陷入两难境地

问:爆炸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时间抛出袭击论,美国在黎巴嫩如今的乱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答:特朗普称爆炸事件可能是一次“恐怖袭击”,但目前并没有可信证据。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称,不排除是真主党运送武器的船只爆炸引发了港口存放的硝酸铵爆炸,但遭到真主党坚决否认。黎巴嫩总统奥恩也表示,爆炸原因尚未确定,“有可能”是外部力量通过火箭弹等施加干预。这些论调各有目的:黎巴嫩总统大概率是为了转移国内民众对政府失职的愤怒指责,所谓“外部干预”意有所指。美国则有意使爆炸事件政治化,向被其列入恐怖组织名单的黎巴嫩真主党施加压力。

美国在黎巴嫩的核心利益与美以关系、美伊(朗)关系直接相关,致力于遏制并打击真主党势力,阻止黎巴嫩继续向叙利亚、伊朗这些地区反美国家靠近,一方面确保盟友以色列的安全,另一方面切断伊朗影响力在中东延伸。从这点出发,美国对真主党影响力上升的黎巴嫩政府可能并无好感,因此对爆炸后黎巴嫩民众抗议活动给予声援。

但此次黎巴嫩危机爆发的时间节点对美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一是美国作为全球疫情最严峻的国家,经济损失严重,社会福利负担增大,无力干预黎巴嫩事务;二是特朗普政府忙于准备大选,聚焦于国内事务,不愿在中东地区浪费资源和时间;加上近年来美国中东政策整体调整,地区事务重要性下降,很可能会放任黎巴嫩危机继续发展。

但问题在于,危机越严重,真主党在黎巴嫩国内地位就越牢固,也就越可能推动政府转向伊朗寻求支持。伊朗已表示接受黎巴嫩使用本币结算购买石油,并声称如黎巴嫩提出要求,可为其提供电力。这无疑将使美国对黎巴嫩政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