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
电话那头,小舅的大嗓门又比平日里高了八度。他说:“这次‘羊’真的来了,条幅也拉出来了。”原来这一次,小舅家被列入了旧区改造项目。
说起来,小舅家的地段人人羡慕:前弄堂出门是西藏南路,后弄堂对着淮海中路,他住的桃源路夹在这两条大马路中间,妥妥的闹中取静。不过,路名虽美,这些建于1949年前的石库门房子在岁月的侵袭中却结构老化,那近乎70度斜角的楼梯,看着也让人有点发怵。早些年,小舅曾邀请老妈去家里吃年夜饭,那可真是一个辛苦:他在前面拉,小舅妈在后面托。
虽然在蜗居中生活了30多年,一旦真的让小舅改善居住环境,他的情感还挺复杂。当年,小舅从铝制品厂下岗,拿的是微薄的生活费,他便开始养些鸟啊虫的,尽量贴补家用。但养鸟需要空间,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这时就显现出来了,小舅辛辛苦苦地从孵蛋开始到雏鸟成长到培育出艳红的芙蓉鸟。但毕竟鸟房面积太小了,养鸟也仅限于口袋里多了点零花钱。
前些年,小舅每到夏天还风雨兼程地去山东各地寻觅没被农药“熏过”的蟋蟀,拿回家后还得伺候一些时日。所以,哪怕是蚊子猖獗的季节,他家也是不点蚊香的。有一晚,他儿子复习至深夜,实在扛不住蚊子的叮咬,插上电蚊香。小舅在睡梦中闻到这股异香后,一个惊起冲向蟋蟀缸,却已为时过晚,那些虫浑身绵软,再没战斗力了。这一季他算是白忙活了……
这些年来,小舅眼看着周边的老城厢动了、乔家弄动了、寿宁路动了、金陵路也动了……他好不兴奋,仿佛幸福在招手。可盼啊等啊,孙子都上小学了,还没等来靴子落地,却等来了区政府为他们这些无法建立独立厨卫的老旧小区解决“马桶”问题了。这让小舅一家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可以摆脱囧境了,忧的是老房动迁基本无望。他曾沮丧地对我说:“阿拉55弄就像是根油条,被大饼紧紧地裹在中间,地方太小,没人要!唉,过去还常常听到‘狼来了’的消息,只怕今后连这句话也听不到了。”我笑他:“谁让你把‘狼来了’整天挂在嘴边,你应该把‘狼’换成‘羊’,讨个吉利。”说完,我们都笑了。
这不,“羊”真的来了!上海这两年加大加快了旧区改造的力度和速度,小舅和他的街坊邻居撞上了好时机、好运气。他在电话里对我说,就在横幅拉出后,旧改办的工作人员就上门一家家地征询意见了。他们一口一个“爷叔”,把政策方案都亮在桌面上,让小舅觉得这些小青年是以真心在换真情……
旧区改造是上海这座城市对百姓们释放出的最温暖的模式之一,这是承载着城市气脉与灵魂的举动。要不了多久,小舅他们就会搬迁新居,他晚年的安居安稳与舒适将是生他养他的上海馈赠给他的一份宝贵“家当”。从陋室到小康,这将是小舅下一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