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
星期天,邻居到家里小聚,我想起女儿还有一项“特殊才艺”可供大人们解颐,便对她说:来,给我们猜个谜语吧。
说来就来,五岁多的女儿忽闪着大眼睛:“什么水果有着猪尾巴又不是猪?”见客人沉吟不语,她大叫:“是西瓜!”
大家拍手称快,但我假装不满地说:“这个是你以前就给我猜过的,来一个现编的。”
只见她的目光在厨房各个角落里快速溜一圈,立刻应战:“什么蔬菜噘着嘴?”
当我们穷极想象而不得时,女儿快活地报出了答案:“大蒜!是大蒜啊!”可不是嘛,竹篮中一簇簇大蒜头,在孩子眼里就像是噘着嘴鼓起的白呼呼小脸颊。
这种设譬和托形的天赋,其实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从一个“文科”妈妈的角度来说,父母早点儿开发这种才能,对孩子将来的观察、思考和表达都会很有好处。
女儿刚刚学语时,我和她在相处中就经常启发和鼓励她:你看,这个颜色像什么的颜色?那个东西看上去像什么?今天的天气让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实用点儿说,会用生动、简练、新鲜的比喻去描述物体和感觉,孩子在将来写作文时,一定是占优势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能在这种练习中得到很好的启发。我有时会接触一些中小学生的竞赛作文,在华丽的词藻、刻板的修辞、缺少个性与创见的描写中,丝毫看不到孩子的灵性。另一方面,我也了解过现在的中小学生爱读的作品,往往其中的一些“新奇的比喻”就让他们崇拜不已。可在我看来,这种本领应该人人都早点习得,那样就不会被平庸的文学遮蔽双眼。推而广之地说,现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有登台当众演说的机会,所谓“口才”,除了清晰流畅的发音,就是语言与大脑同步高速处理信息、概括信息和表达信息。
我曾经在一次建筑导览活动中尝试了一个创意表达“神奇小练习”。当这些7到10岁的小朋友们完成参观,三三两两盘地休息,我给他们发了一张纸,纸上的内容是:“只要三句话,你也能写出大作家的开头。”当然,我也给他们提供了两个例子。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童话《海的女儿》,安徒生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披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长篇小说《长恨歌》,王安忆
然后,我让他们做了三句话口头练习:假想自己面对的是未来人类,来描述今天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建筑物。第一句话,找好你的立足点,告诉大家“我站在哪儿”“我向哪儿看”;第二句话,任意选择被描述对象的形态、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属性,运用至少一个比喻(不需要精心构思,想怎么比喻就怎么比喻);第三句话:表达你的一个观点、一个感觉或一个转折的意思,运用“然而”“但是”或“当”等连接词。
那天的练习结果非常令人惊喜,家长们频频举起相机为孩子们的口头现场秀录像。其中有一个小男孩说老场坊的外观像奶酪上密密麻麻的圆气孔,简直太赞了!
说回到我女儿。几天前的一个午后,申城被雷雨笼罩,女儿借外婆的手机给我发微信语音:“妈妈,天好黑好黑啊!”我正在想,她会怎么表达这个“黑”呢,只听见一个稚美的声音流出,“像晚上七点钟一样黑。”嗯,我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