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名单
第6版:要闻 2020-09-09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名单

上海(含在沪中央单位和企业)

郑军华

王振

钟鸣

王春灵

马昕

李圣青

陈尔真

陈德昌

戴倩

刘立骏

王振伟

张文宏

李锋

曾玫

胡必杰

张炜

李欣

瞿洪平

皋源

李颖川

刘安

李若明

李红

吴寰宇

钱海军(已故)

胡军华

王昊君

杨强

姚华锋

邵俊斌

王卫民

魏凡

肖寒

彭靖

邹忠

王朝夫

黄翔

王少伟

华磊

李芳

王友农(已故)

张军萍

沈彪

邵红光

鲁华安

汤惠琴

宋丹

蒋华良

郑军华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任医师

疫情期间,他带领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农历大年三十紧急驰援武汉。他穿过“百家衣”,戴过“百家罩”,拯救过最危重病患,建立了适合武汉的“上海救治”、科学专业的“上海防护”、精益求精的“上海精神”、超前一步的“上海研究”、一脉相传的“上海人文”等“五个上海模式”。

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王振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主动请缨,奔赴湖北抗疫最前线。面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他始终坚持“以心救心”,用精湛的医术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令患者和医护人员重拾了信心、重建了希望。

钟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作为上海首位逆行武汉的医疗人员,他在小年夜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他是最早一批认识并提出新冠肺炎“炎症风暴”治疗难点的专家,对新冠肺炎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

王春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副主任护师

她第一时间赶赴武汉抗击疫情前线,面对看不见的病毒和难以预知的风险,她探索整建制病房接管中的三级护理管理模式,病区的管理很快步入正轨;她提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加强医护人员合作,实现重症护士主动观察意识、主导性方案选择。

马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任医师

作为赴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和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团队和大型移动医疗救援车紧急奔赴武汉,加入武昌方舱医院的建设和运营。他牵头组织制定武昌方舱医院的院感流程,使武昌方舱医院实现最早投入使用、最早有患者出院、最后一个休舱等一系列武汉方舱之“最”。

李圣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

驰援武汉期间,她和同事们专门收治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身处“重症病房当中的重症病房”,她和团队探索出关口前移、多学科协作、精细化管理“三大新冠肺炎救治法宝”,对每一个危重症病人提供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

陈尔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作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白衣勇士,他带领团队全面接管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ICU和两个重症病区,将上海的高标准及急危重病救治的高效管理融入抗疫工作。

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陈德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专家,他带领团队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组建重症病房、优化就诊空间、精准分类收治,积极开展床旁超声监测、纤维支气管镜、ECMO等重症监测和治疗技术,确保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戴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师

她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并坚决请求进入最危险的ICU战疫小分队。遇到高风险操作,她总是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展现了一名90后青年人的勇气与魄力。经组织考察,她在雷神山火线入党。

刘立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重症监护室副护士长

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期间,他不惧苦累,全力做好金银潭医院医疗队后勤保障工作;他无微不至,每天关心队员们的饮食和生活需求;他锤炼初心,在援鄂期间火线入党。

王振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作为上海市级医疗救治中医专家,他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注重分析总结中医辨证诊治规律,将中西医结合的“上海经验”带到武汉,综合运用中药、针灸、功法,打好中西医组合拳,根据患者情况辨证施治。

张文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

身为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牵头制定“上海临床救治攻关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他在国际上率先介绍中国超大型城市防控输入性新冠病毒的经验,建立新冠病毒流行下中国综合性医院快速诊断与鉴定系统,真正做到“将上海方案写在每一位病人的身上”。

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李锋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他当好抗疫最前线“先锋军”,率先采用ECMO“人工肺”技术实施抢救,为患者在生命线上争分夺秒。他驻扎公卫“堡垒”,并对进入一线的医护人员开展防护培训,制定感控流程,让医护人员学会“保护自己”。

曾玫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传染科主任,主任医师

她身先士卒,始终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接诊了上海市首例新冠肺炎患儿,精心照护患儿,被誉为上海儿科新冠肺炎救治一线的定海神针。她在抗疫前线成为上海市首批“火线入党”人员之一。

胡必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救治高级别专家组核心成员,他优化推进治疗方案,有效阻止新冠肺炎重症化。他严格掌握患者出院指征,确保上海市核酸复阳率和返院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张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党委委员、内科党总支书记、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

作为一名中医师,他积极建立上海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他运用中药参与治疗上海首例儿童新冠肺炎感染者,有效提高中医药救治能力,为重症患者解难题,让境外患者感受中医的疗效。

(下转第7版)

(上接第6版)

李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作为新冠肺炎上海市医疗专家组ECMO团队负责人,疫情最初便坚守隔离病房的重症ICU,参与救治危重患者。他主导建立上海市新冠肺炎ECMO救治硬件支持体系,带领上海新冠肺炎救治医疗专家团队ECMO专家组迅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冠肺炎ECMO救治规范。

瞿洪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作为从医30年的重症医学的老兵,他带领瑞金医院医护团队驻扎在抗疫最前沿,成为“主任住院医师”。他组建巡查小分队,轮流安排部分医生在病房内24小时不间断观察病人,部分医生在清洁区协助临床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率。

皋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他带领医护精锐奔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展救治工作,做出多个创新尝试,首创使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系统监测患者的呼吸;实施了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第一个主张采用全系列凝血指标指导ECMO患者抗凝治疗等,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李颖川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疼痛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

他临危受命,带队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他时刻守护、分秒必争,在隔离病房里率先实施ECMO辅助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措施,为极危重患者迅速建立高质量ECMO,在病房里上演“生死时速”,使患者快速转危为安。

刘安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刘安团结带领“武钢有限”干部职工夜以继日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坚持为国保产,为民复工,实现了“三个一”:7000多名坚守岗位的员工无一人因上班受到感染;全力驰援武汉市,供氧供水供电没有一秒断供;统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身处疫情风暴眼中的“武钢有限”奇迹般做到“一分钟都没有停产”,生产经营平稳有序,铁钢产量超进度完成。

李若明

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作为集中医学观察点的主要负责人,他带领医务工作者,为隔离观察人员提供精细服务,为留观人员送去安慰与信心。他引入家庭医生“1+1+N”组团式服务,为留观人员提供血压计、血糖仪等物品。

李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主管护师

作为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她与大家通过在各个区域张贴相关防控制度、制定穿脱防护用品流程等方法,尽快熟悉工作环境。面对病人、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她不厌其烦地做好心理疏导。

吴寰宇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主任医师作为上海市和全国急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管理领域的中青年专家,他第一时间向市卫生健康委报送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媒体信息监测及上海防控工作建议的报告,作出疫情预警。他带领传染病防治所承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硬核”工作。

钱海军(已故)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原党委委员、副总队长

他是上海公安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指挥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定守护者。针对新型网络犯罪,迅速打击;面对涉疫风险人员,一一核查。穿上警服28年,他将碧血丹心融入城市血脉,用生命诠释何为无悔忠诚、生命至上。

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胡军华

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沪昆高速公安检查站站长

每一个深夜,松江沪昆高速公安检查站都有他坚守的身影。他率先恢复道口智能查控等级。空中,启用无人机,疏导拥堵车辆;地面,增设临时车道,提升通行效率。他是风雪中的一堵墙,守卫道口后的一座城。

王昊君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治安支队副科长

围绕道口盘查、社区排查,他研究制定30余份工作方案与业务流程,覆盖整个浦东新区社会面,筑牢“阵地守护网”。工作组的一个个闭环,是他胸前看不见的勋章。

杨强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执法总队二十四大队大队长

23年来,他身处交通执法一线,坚守岗位,任劳任怨。面对疫情,他第一时间奔赴道口,毫不犹豫,无惧风险。“逢车必检、人人过查”,越是严和紧,越要细和暖。他与队员们从不松懈,用耐心细心,展现城市温度。

姚华锋

上海环城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运行部经理

涉疫生活垃圾如何科学安全处置?容易被大众忽视的角落,有他默默守护。疫情期间,他承担起上海中心城区“居家医学隔离户和集中观察点生活垃圾”的应急处置任务。克服重重困难,优化操作流程,他深入现场,身先士卒。

邵俊斌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的快速研制,为推进科学防控与救治赢得宝贵时间。检测试剂的背后,是他带领团队勤于钻研,精于实践,开展科研攻关。他凭借过硬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全球范围彰显民族企业力量。

王卫民

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7天改造建成隔离服生产线,15天改造建成2000平方米医用防护服洁净车间,11天改造建成第一条口罩生产线,形成50条产能规模……在防疫物资市场货源告急的情况下,他带领员工跨行转产,为城市筑起最安心最坚强的后盾。

魏凡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记者

作为澎湃新闻记者,他是最早开始关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记者之一。2019年12月30日,他第一时间探访武汉市中心医院隔离病房和华南海鲜市场;疫情暴发后,他多次挺进“红区”,全方位报道第一手“战况”。他是记者,他在现场。

(下转第8版)

(上接第7版)

肖寒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少先队工作部二级主任科员

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在嘉定朱桥高速道口,他引导测温、调配物资;在浦东机场海关,他承担入境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引导工作。他是“85后”青年党员,他的另一个名字叫“志愿者”。

彭靖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

作为参与过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资深专家,她为上海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提供决策支持,指导上海市升级境外输入性疫情防控策略,助力复工复产复学。

邹忠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副处长

疫情期间,每天他总有忙不完的事,微信里总有回不完的消息。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解答国内外来电咨询,帮助相关企业办理绿色通道,协调各方让科研骨干等人员及时回沪……他是一名基层干部,用双肩挑起了大梁,用行动诠释了上海温度。

王朝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后,他率团队奋战在武汉市多家医院,开展尸检病理研究工作,承担全部阅片工作。他严格把关尸检报告,分析新冠肺炎病例病因,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协助建立全世界首个、当时数量最多、病理数据最齐全的新冠肺炎病理样本库。

黄翔

上海市铁路上海站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奋战在疫情防控的重要卡口,他坚守阵地,守牢了“上海陆上北大门”。面对疫情防控和日均4.2万人次春运返程大客流的双重考验,他坚守一线,靠前指挥;面对区域内铁路、直通口岸、长途客运、公交、出租等五线交汇的压力,他抓严每一个细节,护送旅客安全回家。

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王少伟

普陀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机动中队副中队长

从入沪道口到隔离点,总能看到他奔波而忙碌的身影。安抚隔离对象、鼓舞工作人员,他无惧危险、无畏艰苦。在与病毒近距离较量的过程中,统筹调度人力物资,及时转运重点人员,他为扎牢申城防疫“闭环”贡献了新时代城管力量。

华磊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上门排摸外来返沪人员情况,点对点对接33位居家隔离人员,她带领志愿者筑牢群防群控安全防线;创新工作方法,制定小区“事先报备+进出审核”的无接触式快递投递模式,她提出的境外回沪人员“预摸排—接人—入户—日常管理”闭环流程在全市推广。

李芳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图们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她带领居委干部实现第一时间全员到岗、第一时间发出《战“疫”倡议书》、第一时间征集志愿者组成防疫共同体、第一时间探索口罩登记“云预约”。用“四个第一”筑牢疫情防控网,通过发放“彩虹出入证”化解快递无接触配送难题,社区疫情防控,她很有妙招。

王友农(已故)

上海吴淞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疫情突如其来,邮轮成为重点防控目标。吴淞港启动防疫机制后,他心里的弦始终紧绷着。连续16天驻守在港口,确保3万余名旅客、1万多名船员“零输入”“零感染”“零输出”,他忘我奋斗、无私奉献,如今化为明灯,照亮更多人前行。

张军萍

闵行区莘庄镇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社区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面对康城419名重点地区居家隔离人员和老弱病等特殊人员的衣食需求,她对接采购单位,以无接触方式配送,带领党员干部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给居民吃下一粒“定心丸”。

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沈彪

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

主干道路、村民组和住宅小区实现闭环管理,全村重点区域、场所24小时监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带领全村干部筑牢三道防线,实地走访企业嘘寒问暖,打出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组合拳”。

邵红光

青浦区赵巷镇中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他以“客堂间”党群服务点为工作平台,推进结对户信息确认、发放通行证和隔离证等工作;为了提高管控效率,他充分发挥“智慧乡村”平台作用,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管控。他是“领头雁”“急先锋”,用坚守诠释初心。

鲁华安

奉贤区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

他准确预判疫情形势,率先实施最严格的救助站进站标准,从源头把好防疫关;他带领团队驻扎浦东机场,完成137名入境人员转运;他倡导建立“奉贤机场防疫‘贤’锋队”,推行“三关三做”工作法,实现了救助对象和工作人员无一人感染、无一起事故。

汤惠琴

崇明区城桥镇城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城西社区为城中村,疫情防控压力大。她严格落实小区封闭式管理,确保各项管控措施不放松。她以身作则,身兼多职,在辖区及卡点内检查、拦截、消毒、摸排、张贴公告、采购物资,日夜坚守。作为社区里的“大家长”,她让群众安心、放心、暖心。

宋丹

上海海关所属浦东国际机场海关科长

在防控输入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她穿戴起防护服毅然走向国门第一线。她亲手制作了登临检疫操作流程框图,与战友们一起登临重点航班进行检疫工作。小到一只口罩、一个面屏,她都管理到位,并设置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定制严格的清洗消毒流程……她的防护服背后写着“身后是祖国”,一位尽职的80后“大管家”。

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蒋华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疫情暴发后,蒋华良第一时间在研究所指挥成立抗疫攻关团队,他与合作者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新冠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主蛋白酶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为推进抗疫药物研究,他与同事在2月、4月两度深入武汉,协调参与临床试验工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