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草坪温室皆舞台  演出体验二合一 米修与木心  跨越时空偶遇 唱着“组歌”重走长征路
第17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9-09

唱着“组歌”重走长征路

上海音乐学院打造新时代版红色经典

《长征组歌》剧组合影

“10月15至17日,上海音乐学院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将在上音歌剧院连演三场。巡演版则将在全市和长三角区域城市、长征路沿线城市演出,将上海的红色音乐传承成果向全中国人民汇报。”昨天,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55年来《长征组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如今这个近200人的年轻剧组,又将为这台红色经典增添时代的风采、青春的风貌。

新风貌 传承创新

“我们这次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名家荟萃的‘群星版’,另一个是体现传承精神的‘青春版’。”廖昌永将担任新时代版《长征组歌》艺术总监并登台演唱。

“群星版”汇集的都是音乐名家,其中包括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唢呐演奏家刘英,民乐演奏家霍永刚、陈春园、唐俊乔,打击乐演奏家杨茹文、罗天琪,歌唱家方琼、黄英、李秀英、陈剑波、董明霞等。“青春版”的演出阵容则由优秀的年轻音乐人组成,包括王艺菲、方书剑、刘丹娜等,他们将让演出更显青春力量。据了解,首轮演出的第一和第三场是“群星版”,第二场是“青春版”。

“这次青年人登台,将不穿军装,穿着现代服装,体现当下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廖昌永说,除了服装的变化之外,新时代版《长征组歌》还根据新时代的特征作出了调整与创新,比如,开场词、朗诵词都根据时代发展重新创作,增加了序幕,表演风格也更加贴近新时代特点。此外,舞美设计、多媒体制作也有诸多创新。“当然,所有的旋律和结构都不会变,沿用经典。”廖昌永说。

新长征 精神对话

55年前,《长征组歌》的公演引发轰动,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以大合唱的形式描摹中央红军从江西到陕北的长征路,是一部采集不同地域民族音乐曲调的集大成红色经典。创作者们曾经说过,“走到哪儿说哪儿的话,一听就知道这是到贵州了,到云南了,到陕北了……音乐也得走,到哪儿还原当地的感受。”比如《告别》吸取了江西赣南采茶戏音调;《四渡赤水出奇兵》为了表现红军过横断山脉而使用云南花灯调;《飞越大渡河》选用四川川江船夫号子;《到吴起镇》选用陕北民歌等。

按计划,这台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完成首演之后,将以迎接建党百年为时间轴,走进长三角,并“重走长征路”。“从音乐创作的角度上看,走到一个地方,用当地的音乐特色进行创作,这对我们当代音乐教育来说也是很有启发作用的。”廖昌永说,“同时,在长征沿线巡演,走进校园、社区,走进历史现场,也可以让剧组的年轻演员们感受长征的历史场景和先辈们坚定的理念信仰,与革命先辈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此前,剧组中不少上音师生也都参加了歌剧《贺绿汀》的全国巡演,师生一路走、一路学、一路演,剧组将思政教育课堂设在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旧址、武汉“五大”会址等红色地标。学生普遍感言:“排一部剧所学到的东西比上一年课还多。”此次,新时代版《长征组歌》也将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以多元方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艺术实践思政”,使全体参演师生接受一次长征精神的心灵洗礼、一次鲜活生动的“四史”教育。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