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首场演出献给逆行英雄 《第一时间》的《上海表情》
第7版:文体汇 2020-09-12

《第一时间》的《上海表情》

何建明为人民城市的抗疫力量点赞

“写《第一时间》《上海表情》等抗疫作品,只求己任,不求荣誉,是一个作家对一座城市、对自己的生活、对文学的一种态度。作家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和书写这样的城市和这个城市的特殊表情!”昨天,在市作协进行的“上海表情 人民城市——何建明抗疫作品研讨会”上,刚刚从不同视角切入写下了《上海表情》《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的何建明由衷地说。

1

充满人性关怀

今年初,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因疫情意外被留在上海。在这200多天里,他亲身经历上海战疫全过程,对这座“人民城市”有了深厚的情感和创作自觉。用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的话来说,“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文坛涌现出一批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并且抚慰人心、鼓舞士气的作品,《上海表情》《第一时间》是其中的佼佼之作。何建明在第一时间以如椽之笔向人民讲述了上海抗击疫情的故事,全景式地描摹上海的表情,生动形象地总结和阐述了上海的经验。他的两部抗疫作品体现了宏观视野、历史情怀、快速反映、细致描述和深刻思考的有机统一,为中国抗疫留下十分真实、纪实、深入的文字记录。作品细微之处充满人性的悲悯和温暖。何建明的创作实践,留给我们的财富远远超出了其作品文本范畴。”

“何建明是众多作家中冲在最前、在一线持续战斗最长的一位,他把上海这座2400多万人口、疫情之下格外引人注目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抗疫故事展现出来,《上海表情》《第一时间》十分亮眼。”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介绍,疫情之下,中国作家迅速行动,拿出了一批高质量作品,或关注救治患者的重点战场,或全面反映中国疫情防控的全过程,关注普通人在疫情中的经历尤其成为重点。

2

创作迎难而上

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则认为,何建明的两本抗疫作品是自带温度的,暖了上海人民的心,从一名上海市民的角度来阅读《上海表情》《第一时间》更有感触。从疫情发生到抗疫取得初步胜利,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是亲历者、见证者,且有着不同的心情变化。何建明的作品观照到了普通市民的个体感受,某种意义上是从上海市民心境变化的逐步呈现,最后升华为对于抗疫英雄的感动和致敬,字里行间像是一组悠扬美好的音符组成的音律,跳动心间。他说,作家要写好作品就要对书写的对象充满激情,更要有强大的行动力。200多天的疫情滞留并没有让何建明手中的笔有任何停歇,反而让他握紧笔、加重力道、提升速度,这种迎难而上的写作精神让人敬佩。

梁鸿鹰、张陵、丁晓原等评论家和作家在发言时指出,《上海表情》《第一时间》以及即将出版的《城市猎毒者》是何建明冲在一线采访,结合亲历的生活创作而成,兼具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新闻报道的纪实性。何建明素以挖掘和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见长,而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其一表现为在普通人的描写上做足了功夫,善于分析人物,写出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出他们的精气神。作品中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闪现着上海精神的亮光,无不具有英雄的品质。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忧患意识,他将心中的忧患意识化为对上海城市的深刻思考,充实了抗疫斗争故事的内涵,加强了作品主题的张力。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毕胜透露,《第一时间》已实现俄语、哈萨克斯坦语等4个语种输出,英语、法语等语种也在商洽中,抗疫作品的影响力走出了国门。

3

看好上海文学

何建明在发言中展望中国文学的未来在上海:“我写完《浦东史诗》以后,写《地下党革命者》,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这座城市诞生,实质上上海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发源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都在上海。我感觉,中国文学的未来恐怕就是城市文学,上海文学是非常重要的城市文学的高地和高峰。我把自己当做半个上海人,我书写这个城市,待在这个城市,是幸运的。”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