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
专注于上海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考证,重塑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在完成《武康路建筑地图》《外滩·上海梦》之后,乔争月的《阅读南京路》又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开宗名义就介绍了《大陆报》的一篇“1925年乘黄包车漫游南京路”的报道,领着我们穿越到当年的南京路。早在19世纪初,上海已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誉,当年上海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老城厢内,已由早期的蕞尔小邑一跃而为东南名邑。上海控江踞海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条件,特殊的历史因素引起了海内外的注意。1843年上海开埠,苏格兰植物学家和旅行家富钧曾在当年年底访问上海,预言上海“会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地方……它在许多地方优于南方的那些竞争对手”。
次年初,上海已有11家洋行开业,在上海外滩沿江一带划地盖楼。上海开埠两年之际,清政府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1846年建立的英租界东面以黄浦江为界,西面以界路(今河南中路)为界,这一时期的上海除华界之外,以租界的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
南京路开始只是一条乡间小路,称作花园弄,到1865年,由26条道路组成的道路网已在英租界形成,花园弄改名为南京路,俗称大马路,开始使用煤气灯照明。当年沿街的大部分房屋仍为木构建筑,有着繁复细致的木雕栏杆、檐口和垂花装饰,底层作为商铺,二层是住家,很少见到三层以上的楼房。近百年来的发展使这一带成为上海以至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到20世纪20年代,南京路成为上海,乃至远东的商业中心,成为全世界最有趣的街道之一。
南京路在1852年成为中国的第一条柏油马路,1874年的南京路上有了人力车,与传统的轿子、马车并驾齐驱。1901年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有史以来的第一辆汽车,1908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出现在南京路上,从外滩到西藏路一段全部铺上印度铁藜木,成为远东最漂亮的一条街道。1914年,无轨电车通车,1922年,上海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南京西路站始发,通至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
聚焦黄浦区段南京路和人民广场的《阅读南京路》告诉我们33座有故事的建筑的前世今生,其中南京东路16座,南京西路5座,南京路周边地块12座建筑,其中有百货公司、酒店、办公楼、银行、娱乐建筑、教会建筑、学校、公寓等,既有新建筑,也有老建筑。作者也以第一手文献资料生动地描写了建筑师和当年与这些建筑相交集的风云人物的故事,从独特时空交错的视角研究上海和上海建筑,行文雅俗可读共赏,中英文并列,旁征博引,娓娓讲述,成为作者特有的文风。
近年来,中外社会各界对历史档案、建筑、文物、地图和文献等进行了广泛的考辨、挖掘和研究,这些研究以涓涓细流汇成蔚为大观的上海研究的大江河海,就像一幅巨大的拼图。《阅读南京路》也是这幅拼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不是单纯的历史故事,更是展望未来的启示,为上海这座城市洒落温润的月光。
(本文为《阅读南京路》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