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竹匠周师傅
浦东打铁匠张师傅
金山竹匠俞师傅
嘉定竹匠王师傅
马师傅的流动脚踏车摊
浦东杂货铺
崇明市集摊
崇明竹匠黄师傅
闵行圆作匠徐师傅
浦东白铁匠陈师傅
◆文并图 周祺
初中时候,我开始用家里的一台胶卷相机,在出游的时候拍拍人和风景。到了高中,我开始自己去暗房冲洗胶卷,拍上海的街头。大学的时候开始玩LOMO,才拍得多起来。就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上海风景工作室的姜庆共老师,设计圈有名的“老姜”。当时,我还在一家外企创意公司工作,直到2011年,我正式加入上海风景工作室,作为一名设计师进行一些与上海本地文化相关的撰稿。
2012年,通过姜老师的指引,我来到青浦区朱家角镇一位朱师傅的杂货店,朱师傅本身自己也做竹编,再加我的外婆也是本地人,和朱师傅聊得非常投机。通过他,我又认识了镇上其他两位竹编师傅和白铁匠。慢慢地,我发现,这些师傅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我一有时间就带着相机和速写本往上海各个角落跑,在将近八年的时间里,找到了今年夏天刚出版的《上海师傅》这本书里的60多位手作师傅。这些师傅遍布在上海各个区,很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擅长竹编、草编、织布、打铁、打锅、木匠、圆作、锭秤、做棕绷、弹棉花等等不同的手艺。每次给他们拍完照我都会打印出来下次去的时候再带给他们,他们都特别开心。
今年去几位师傅那里时,他们还拿出好几年前我带给他们的照片,都保存得很好,对这些画面也都记忆犹新。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虽然无法学会他们的手艺,但学会了给予生活更多耐心。就算可能背着相机,在路上走一天都碰不到一个师傅,我也还是会出发。
记得有位老师说过:不要担心镜头里的灰尘,令人心动的不一定都是完美的。通过做《上海杂货铺》,也改变了我原来在学校学摄影的拍摄方式,现在按下快门时,更多的不是追逐光影,或受技巧的摆布,而是去看师傅,去和师傅交流,去感受,并尽可能通过镜头留下这份感受。当然,记录城市的方式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当下,我只是用最适合自己的相机去记录自己最想记录的内容,记录那些上海人习以为常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