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旅美演奏家用电琵琶诠释中国民乐
第13版:新民海外 2020-10-06

旅美演奏家用电琵琶诠释中国民乐

THE EITHER乐队在演出。右一为沈嘉琚

沈嘉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上演出

2018年THE EITHER乐队新媒体沉浸式音乐会现场

文/林景

人物名片

沈嘉琚

旅美青年琵琶演奏家

民乐电子乐队THE EITHER创始人

80后的沈嘉琚,应该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习琵琶,201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在国内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上海春节团拜会等演出;到美国后,又多次受邀登上了联合国、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纽约大都会博物馆、NBA巴克莱中心球馆、纽约时装周、华盛顿表演艺术中心等顶尖的国际舞台。

2014年,沈嘉琚与同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同学合作研发电琵琶,作品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她还以第一代电琵琶为主要乐器,发表了音乐专辑《青丝》(Black Silk)。2017年,她与同伴组建了独立民乐电子乐队THE EITHER,用传统乐器创造现代音乐,用音乐探讨未来。

1 崭露头角之际选择赴美深造

沈嘉琚从小就学习琵琶,2006年顺利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时值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选拔了40位奥运颁奖礼仪志愿者送到北京,沈嘉琚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沈嘉琚刚刚毕业,就收到了世博会闭幕式副导演的邀请,作为琵琶演奏者,和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合作一个名为《多元融合》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编排十分复杂,现场运用了新科技,让琵琶演奏者在舞台中央腾空而坐,优雅地演奏。为了确保演出成功,所有演员都进行了一个月的密集训练。

闭幕演出圆满完成。经导演推荐,2011年春节团拜会的导演组又邀请沈嘉琚作为琵琶独奏演员,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张乐及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打击乐老师王杰一起同台演出。

事业似乎水到渠成,沈嘉琚觉得,自己应该趁年轻多探索多尝试。在2012年夏天,她决定去美国深造,主修艺术管理。

经过两年的硕士研读,沈嘉琚发现,还是舞台表演更符合自己的音乐理想。2013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主办的“多元文化融合”之夜,是她在美国第一次受邀参加表演。通过演奏琵琶,向美国大众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2015年,沈嘉琚再次来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当时在举办“中国:镜花水月”大型时装展,配套的文化节目是由她和中国青年舞蹈家戴剑合作演出“安静的对话”(Silent Dialogue)。“这是一种全新的演奏模式,艺术家需要根据环境变化作出最真实、最自然的反应。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整个演出过程,我都是和舞者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对话来感受彼此的。”

2 举办音乐会,展示原创“新民乐”

同年,沈嘉琚受邀参加了由纽约国际杰出音乐家音乐会基金会发起主办的“Two Cultures,One Dream”音乐会。她是全场唯一的中国民乐演奏家,与来自美国各地、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共200余人组成的合唱团,以及DCINY管弦乐团的60多人共同演出。美国媒体曾评论:“这样一个合唱团在世界顶级的音乐厅同台放歌《黄河大合唱》实在非同凡响,是当代仅有的一次,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2016年的农历新年,一场名为“魅力——传统乐器现代诠释”的音乐会,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沈嘉琚不仅是这场音乐会的两位发起人之一,也是演奏者之一。沈嘉琚认为,虽然在纽约有很多才华横溢的青年华裔音乐家,也都登上过世界级的舞台,但他们还应该有一个独立展示创新音乐概念的机会,一场专属的“新民乐”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演奏曲目全部是原创作品,主题丰富、个性鲜明,希望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年轻音乐家们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为全世界观众了解中国民乐提供更多可能性。”

作为发起人,沈嘉琚主要负责前期策划组织和后期的宣传执行。前期筹备,她要完成许多事情:组建团队,与场地、艺术家、媒体沟通协调;需要了解音乐会的受众,并制定宣传推广方案。那段时间,白天排练、晚上做文案是沈嘉琚的常态。

作为音乐会的演奏者,沈嘉琚没有选择传统曲目,“因为这些作品对于大部分观众(包括美国观众)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希望更多体现传统乐器对新音乐的表达。”

音乐会反响热烈,开演前门票就全部售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张美芳也亲临现场,并在演出前致辞称赞。

沈嘉琚还曾作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代表,十多次受邀参加联合国总部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个过程中,她越来越体会到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的交融碰撞,而如何让中国民乐更好地为美国人所理解,成了她经常思考的问题。“美国观众很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也会有难以理解的隔阂。”有一次,沈嘉琚和一位美国舞者合作时,对方希望她把琵琶弹得不像琵琶。“起初我不解,后来才意识到,原来中国人在演奏某种乐器时的表现,已经在美国人心中形成了既定印象,他希望我有所突破。”

3 研发电琵琶,让中国民乐有更多可能

机缘巧合,2014年,沈嘉琚和在美国同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同学合作研发电琵琶。双方都觉得传统乐器电子化是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原声乐器会受到物理发声原理的限制,比如想要更低的声音就要有更大的箱体。而电子化的乐器却能轻易突破这些限制。”沈嘉琚认为,电琵琶可以在作曲上有更多的音响设计空间,演奏上也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技法。“电琵琶的声音既像琵琶又像吉他,就好像琵琶这个乐器得到了‘新生’,从而能让世界听到它更多的可能性。”次年,她拿到了第一把电琵琶样品。“虽然它存在很多缺陷,但我依然以这把琴为核心,和作曲家宗立合作发表了迷你专辑《青丝》(Black Silk)。”

“我和宗立都有20多年的音乐积累,但初次合作,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我们通过不断调适来平衡新乐器与传统乐器的矛盾,最终让这张迷你专辑得以实现,也是后来我们成立THE EITHER乐队的一个基础。”沈嘉琚说。

2017年,3个在纽约生活的中国青年音乐人组成了一支电子民乐队——THE EITHER(译名“即此即彼”)。沈嘉琚是电琵琶手,出生于梨园世家的王阳担任电二胡手。主唱和作曲宗立,是电子音乐与电影音乐的双硕士。“我们是‘另类的’,不仅因为这是不常见的乐队编制,更因为在西方世界,这样一种有强烈亚洲意识的新艺术形式是很少见的。”

2018年,THE EITHER乐队在纽约3LD艺术与科技中心举办了一场新媒体沉浸式音乐会。乐队和视觉艺术家一起,创造了一个立体虚拟空间——空间是投射的抽象虚拟影像,原创的音乐与视觉空间融合,让观众产生了彻底脱离现实环境的虚幻感。

乐队多次受邀在The Gramercy Theater、The Bitter End等纽约顶级音乐现场演出,多次参与纽约时装周、新媒体艺术展览和纽约大学、普瑞特艺术学院等举办的学术活动。法新社评论说:“这些艺术家们探究了经典的中国艺术课题,但显然站在极为现代的角度上。他们用多样的音乐类型建立了新的中国音乐语言。”

今年7月,THE EITHER的首张专辑《Awakening》线上发行。“14首曲目,记录了我们对现实的观察、体会和感悟。”截至目前,乐队已发行6张单曲、2张迷你专辑和1张专辑。

近期,沈嘉琚与美国制琴师合作,研发了更新的“拨弦乐器”,取名为“青髓”。青髓是琵琶和吉他精华部分结合的产物:使用吉他的指板,比较窄、薄,能减轻左手的负担,容易演奏复杂变化的和弦,尤其对于高音把位;使用琵琶的定弦,保留了中国民乐的和弦构建特点。弦距的设计也更接近琵琶,有助于使用“轮指”类弹拨技巧。使用传统梨状造型,符合竖抱演奏,以及琴与身体贴合的姿态。

“青髓不再只是拥有单一功能的乐器,它有了更多从本质上‘融合’的可能,因为它天生就同时带着中西方音乐的特征。”沈嘉琚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