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三名科学家分享今年生理学或医学诺奖 新晋诺奖得主阿尔特:给青年科学家更多关注 一场接力“绝杀”丙肝 能轻松走到病人床旁是幸福的
第4版:综合新闻 2020-10-06
ICU里,上海首位逆行者钟鸣说:

能轻松走到病人床旁是幸福的

10月2日晚,《在一起·救护者》开播,演员朱亚文扮演首批抵鄂的专家黎建辉,他的原型之一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上海首位逆行者钟鸣教授。国庆前夕,钟鸣代表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在上海抗疫先进表彰大会和事迹报告会上发言,武汉75天的逆行经历,让他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长假期间,钟鸣在忙啥?走进中山医院10号楼,记者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我们的工作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

10月2日上午10时,中山医院10号楼2楼重症监护室里,监控仪器不断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这里是危重病人生命的最后屏障,在这里的医护人员,也被称为危重病人的“守护者”。

这就是钟鸣的“主战场”。“我们ICU有个特点,汇集了各类急危重症病人。我们不分节假日和工作日,不分白天黑夜,全年开放。”钟鸣告诉记者,通常ICU晚上更忙,突发状况往往发生在夜间。一旦病人有情况,他们就要第一时间抢救。每到过节,都是医生最放心不下的时候。“休假当然是好,但一颗心悬着,比上班更紧张,往年如果在国外或外地,总是担心电话响起,最怕听到‘病人不好了’;今年没有外出,倒也踏实了不少,反正随叫随到。”

68岁的病人老李,是钟鸣非常“牵挂”的。他本身患嵌顿疝,忍忍就过去了,就硬扛了一段时间。送来医院的时候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腹腔感染,小肠坏死,手术切除了一米多。老李在ICU昏迷了一个多星期,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但还没办法脱离呼吸机和血液净化设备,各项指标非常差。“这几天对他来说非常关键,他本身只是得了一个不大的毛病,如果当时重视,及时处理就好了。我们要尽全力保住他的生命,为他争取更好的预后。”在老李的床头,钟鸣站了好一会儿。

能走到病人床旁是幸福的,要珍惜

疫情之前,中山医院的ICU开放了每天一次的家属探视,医生解答家属的疑问,也让他们有机会陪伴床边,给予生病的家人更多勇气和信念。现在,由于疫情防控的关系,家属不能进来,安慰和鼓励病人的任务也落到了医生护士肩头。

钟鸣时常与走廊尽头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聊天,陪他说说话。这位老先生已经住了1个半月。他10年前开过甲状腺癌,2013年开过食管癌,好不容易捡回一命,不料去年又因肺癌住院,切了一叶肺。这样的厄运接二连三降至同一个人身上,足以令人崩溃。但是,他没有被病魔打倒,一次次获得重生。这一次,老先生因严重的肺部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住院,还伴随急性肾功能衰竭。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病人的氧合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钟鸣说,“情况比较稳定,所以我常常鼓励他要锻炼,尽早离开这里,回到普通病房去。”

ICU门外,家属常常会询问,病人什么时候能醒,醒了能不能出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治疗,尽量安慰。”钟鸣说,有时也有无力感,做了那么多努力,病人最后还是走了。医生并不一定能把病人救活,但经常鼓励、安慰他们,是一定可以做到的。心理上的关心,对病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从武汉回来后,钟鸣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ICU,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要走到病人床边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轻轻松松就能走到病人床旁,真是很幸福,要珍惜。“作为临床医生,就是要经常在病人床旁,现在我们没有那么多困难,更有理由把工作做得更好。”

要抱着敬畏之心,不断学习和探索

节日里来医院“加班”,对钟鸣来说是常态。2日查完房,钟鸣的国庆长假也并没有完全展开。他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吃了一顿久违的“团圆饭”后,自己就要投入工作了。忙碌之余,他看了《在一起·救护者》,思绪又拉回了武汉。

1月23日,武汉已封城,他坐高铁到距离武汉最近的麻城北,换了两辆车才来到驻地。深夜的凄凄小雨中,整个城市荒凉寂静。9月,钟鸣随剧组主创人员重回过武汉,面对熙熙攘攘、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头,给他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

前两天,《在一起》预告片后,一位病人家属写了一篇“小作文”: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39℃高温天的正午,钟鸣教授抽出时间赶了30公里路前来会诊……在此之前,医院多次通知我们“可能熬不过去了”,但钟鸣却说,“不是不可逆的,老太太底子不差,继续坚持。”在这个失败率大于成功率的重症医学科,他不断挑战极限,他说,“你只有付出了,奇迹才有可能出现在你身上!”

“经历过这一切磨难,特别感受到忙碌又平淡的生活是如此来之不易。”钟鸣说,武汉抗疫告一段落,但对于医学、对于自然科学,我们还有太多未知。唯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迎接下一次挑战。首席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