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民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其实,食的很大比重是吃菜。但天上不会掉菜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去小菜场买菜是日常必做的功课。因此,在买菜的过程中,自然也见识了一座城的万种风情……
我们小区周围解决用餐的地方很多,牛肉拉面两家,一家还兼营盖浇饭;馄饨店兼营浇头面的也是两家;还有大食堂,卖炒菜的饭店有三四家,随便在哪一家,花一二十元钱就能吃饱。另外,要买菜,网上下单,送菜很快,质量也不错,都是净菜,稍稍冲洗就能下锅。
但是我还是愿意上附近菜场买菜。一来,健康专家说,老年人要多走动,活动活动筋骨,对健康有好处。二来我从1997年搬到佳木斯路,至今已经二十三年了,而这里菜场的所有摊主,几乎也都摆了二十多年的菜摊,有的是夫妻档,有的是全家出动的。有一个摊位原来是老夫妻俩带着两个女儿,现在女儿都结婚生子了,两对小夫妻都有自己的摊位,孩子都已经上学了。有的摊主在上海买了房,有的依然在我们小区租房。二十多年来,我几乎和所有的摊主都混得很熟,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统一称我“爷叔”,我进菜场,到处有人叫我“爷叔”,就像走亲戚一样。我买东西比较粗放,从不问价,更不砍价,五毛以下的零头,我也都不要的。我从内心感觉,他们能在上海扎下根来,很不容易。卖菜、卖肉、卖水产,就是他们的谋生方式,我把去他们摊位买菜,看作帮助他们。几天不去,会牵记他们。他们对我,也很亲切,几天不见,会问我:“爷叔,身体还好吧,怎么几天没见你买菜?”我常感觉有一种亲人般的温暖。
特别是卖水产的小山东,嘴巴很甜,很会做生意,老远看到我就大声喊我:“爷叔,快过来,我给你留着好东西呢!”有时是一盆虾,有时是一条鱼,他总说,刚死的,给我便宜,比进价还低。说实在的,我并不在乎价钱,主要还是体谅他做生意的不易,尤其是在夏天,鱼虾不及时出手,会有亏损。在他摊位上买了二十多年的鱼虾,“捣浆糊”的事情有,但很少,应该说他做生意还是讲诚信的,所以,只要他喊我,我基本都会买。有时一时吃不完,放冰箱就不新鲜了,就分点给邻居。二十多年前,他还是毛头小伙子,现在儿子都已上中学了,寒暑假还能帮着送送货。他们夫妇还生了第二胎,家庭的经济压力肯定蛮大的。我多买一点他的水产,也算是帮他一把嘛!
春节期间,疫情突如其来,菜场关闭了一个多月,而且因为疫情,他们也无法返乡,就这么干耗着,生意没法做,但一家人饭还是要吃的,我真的很牵记他们!居民可以网上买菜,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他们没法出摊,生计很快会产生危机。幸好在政府的协调下,菜场很快启封了,但管理很严格,进菜场必须戴口罩,还要量体温,是麻烦点,我还是天天坚持去菜场买菜。我想我是个党员,心里要时时想着群众,他们也是上海市民,二十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地为我们居民的一日三餐服务,我们要记他们的情!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帮一把,也是应该的。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希望上菜场买菜的人更多一点,大家用行动支持摊主们,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
十日谈
小菜场风情
责编:龚建星
明刊《洋女婿买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