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书写群英事迹 记录粲然科技 版画里的艺术人生 新书速递 《心居》:当下上海人的小日子和大味道
第18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11-08

版画里的艺术人生

——读黄永玉《入木》

◆林颐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是黄永玉先生的首部版画全集,经黄永玉亲自筛选,收入400余幅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及萧乾、黄新波、臧克家、陈履生等对黄永玉版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回顾梳理与风格演变分析总结的文章,并附录有黄永玉艺术大事记及文献别册。

首幅作品是人物肖像《高尔基》,作于1945年。黄永玉先生在1953年、1954年、1960年也分别创作过高尔基版画。此外,黄永玉还为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爱伦堡、列宁等苏联人士,以及聂鲁达、罗丹、肖邦等人作过肖像版画。这些人都是黄永玉的思想导师。

20世纪中叶,中国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所接受的外国艺术熏陶带有革命激情的鲜明烙印,在主题思想、构图布局、人物形象、线条纹路等方面,尤其深受苏联影响。中国现代版画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先生的大力提倡,发展了一批版画家队伍。虽然未得机会亲聆鲁迅教诲,但走在这条路上,黄永玉深怀虔敬之心。《入木》收录多幅鲁迅像,其中《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工作者》(1954),鲁迅先生手指夹着烟,神态祥和,状似侃侃而谈,五名青年或站或坐,身体前倾,聚精会神,壁上悬挂几幅版画,全景呈现一次师生会晤。

中国版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前多作为书籍插图,是小赏闲物。版画天然具有黑白对比的力量和描摹实物的能力,到了19世纪晚期,以珂勒惠支为代表的版画家强化了版画的政治意识和宣传功能,这也是鲁迅重视、推动版画创作的一个原因。

黄永玉创作版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宣传报道。比如,《东北啊!》(1945)发表于上犹《凯报》。一个脸型饱满的青年妇女在高粱丛中微笑,流露着抗战胜利的喜悦之情。《信丰的市场》(1946)发表于《清明》创刊号,繁华热闹的买卖显示了战后经济的恢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些作品着力表现工人阶级、农村劳动的热烈场景。这些版画爱憎分明,以适度夸张的笔法描述敌人和敌对分子的丑行,表现底层百姓遭受的苦难,讴歌新的国家建设的蓬勃生机。

将版画的政治功能和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同时,黄永玉没有把版画的功用狭隘化。于他而言,版画仍是书籍插图的一种好的形式。黄永玉为郭沫若的《百花齐放》、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羊舍的夜晚》等作品绘制的插图,艺术技巧高超,增添了书籍的魅力,作为单幅画作也有欣赏价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黄永玉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造诣。黄永玉为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绘制了插图,包括范泉的《神灯》、冯雪峰的《寓言》、张梅溪的《在森林中》、贺宜的《野旋的童话》等。童趣盎然,天真可喜,有些画作呈现了清新简约的装饰审美品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摇头晃脑,自在游荡,野趣横生。

黄永玉是极爱小动物的,他说过:“动物比人好,动物不打孩子,人常常打孩子。”这就是他的动物绘画那么温馨可爱的原因吧。在插图之外,黄永玉还有很多单幅的动物木刻,我觉得,那套1951年麻胶版的动物系列行笔流畅,纹饰绰约,可作邮票题材。

在本书序言中,黄永玉感叹:“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这里了……这些木刻板子居然还能聚在身边,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我们何其有幸,陪伴这位世纪老人回顾往昔,共赴这趟艺术旅程,探察时代变迁的脉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