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家门口”的服务站 生活里的“小确幸” 张江诞生“生物药狙击枪” 看,网眼布上的浦江东岸天际线
第4版:要闻 2020-11-10

“家门口”的服务站 生活里的“小确幸”

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走进浦东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迎面见到的是首问接待社工笑脸,站内居民有的在理发,有的在下棋,还有的在读书看报……

据悉,浦东新区开展“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3年来,各个村居的“家门口”服务站早已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除了政府提供的服务,社会组织、自治团队参与度也不断提高,他们正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弥补政府服务的短板,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南城居民区,“馨丁缘”志愿者团队承担了社区教育的功能。58名退休老师志愿者中,上至大学下至幼教,覆盖各个教学层次,教授科目一应俱全。平时,他们开设国学班、亲子阅读班、英语口语班、手工制作班等,每到寒暑假,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帮助孩子度过有意义的假期。

在挖掘“家门口”服务深度的同时,塘桥也在探索拓展“家门口”服务的广度,他们的目标是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缩短到“最后一百米”。塘桥街道共有23个居民区、71个小区,“家门口”服务站设在居民区党总支办公室所在小区,其他小区居民要办事难免要绕个弯。因此,街道计划在每个小区主出入口横向50米、纵深100米范围内,设立“家门口”服务点。虽然服务内容有所限制,但服务点位于居民每天进出都要经过的小区出入口,顺手办事,非常方便。为此,一个个曾经的门卫室被改建为“多功能厅”,或有社工现场办公,或有志愿者值守,即便是夜间,物业保安也能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服务。同时,这里也是咨询接待、便民服务、邻里共享的公共空间,与“家门口”服务站有效联动,延长了为民服务的触手。

“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3年来,街道干部服务群众的距离大幅缩短,基层社工的能力不断提升,居民自治共治也有了重要支撑。从细节处入手,从群众关切的小事做起,“家门口”服务“绣”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亮丽图景,也是群众期待的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宋宁华

通讯员 赵天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