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洁 制图
首席记者 陆梓华
有多少上海青年向往稳定的工作?他们爱上海的理由是什么?近日,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上海团校青年研究中心以“上海青年新期待”为主题,在全市14-35岁青年群体中开展问卷调查和重点人群访谈,回收有效问卷5110份。受访者中,男女比例基本相等,90后和95后约占六成,85后占21.3%,00后和05后近20%。
就业 七成青年不愿“挪窝”
调查显示,“就业”成为各地年轻人留在上海的主要理由。调查也显示,在就业方面,申城青年“稳”字当头而冲劲不足。约7成受访青年不打算在五年内换工作。在愿意换工作的人群中,最主要理由是“收入”(40.0%),其次是“兴趣”(22.8%)和“理想”(20.0%),也有近6%选择“爱情”或“友情”。
相较于社会环境对就业带来的压力,受访青年认为主动创业或者换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更为明显。部分青年表示,自己的能力尚不足以创业,觉得目前工作稳定不想离开,或是处于求学阶段考虑创业为时过早;另外有青年表示缺乏创业资金或者创业风险大。当被问及是否知道如何获取这些基础的创业资源时,过半选择“否”。
婚恋 “小哥哥”更向往婚姻
忙碌的都市生活并没有磨灭年轻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向往。调查显示,未婚的青年中,选择“单身,未恋爱,且愿意恋爱和结婚”的人数最多(51.3%),选择“恋爱中且愿意结婚”(24.6%)。在离婚青年中,大部分人愿再次恋爱结婚。有意思的是,想当“大女主”保持自由自在单身状态的姑娘们不少。统计显示,男性结婚意愿高于女性,女性想单身或表示“没想好”的比例高于男性。无论是否在谈恋爱,从结婚意向来看,均显示出选择不愿意结婚的女性多于男性。
生育 95后们更愿意生宝宝
对于生娃热情,年轻人不高也不低。谈到生育意愿话题,大部分表示“没想好”,主要担心生育孩子后家庭生活压力较大,怕麻烦或者青年对未来自身发展还有一些不确定、不自信,进而影响生育决定。不过,明确表示“未育且不愿意生育”仅13.0%。有意思的是,尚未生育的群体中,20岁出头的95后比85后、90后的哥哥姐姐们更愿生娃——根据统计,愿意生育的85后占该年龄段青年总人数的20.8%,这一比例在90后人群中为57.7%,95后则为66.7%。在受访的未育青年中,表示愿意生育的女性(46.9%)少于男性(53.1%)。在有一个孩子的人群中,不愿继续生二孩的人数几乎是愿意的三倍。
消费 爱网购爱美食爱生活
统计显示,青年的平均年收入水平与上海市的人均年收入基本持平。有27.6%受访者选择年收入7-10万元,另有约20%被访者年收入在10-15万元。
青年人每月收入中超过一半用于消费支出,而对于存款和投资的兴趣不大。青年的消费内容则比较多元。他们在追求时尚、现代、自由的生活内容方面比较有期待。最近一年,上海年轻人消费支出前5位项目分别是美食(13.6%)、个人形象(12.1%)、科技产品(10.2%)、租金/房贷上(8.6%)和旅游(8.2%)。
网购毫无疑问成青年人消费主渠道。81.9%首选在网上购物,只有15.5%首选去实体店购物。青年人选购商品的依据多样,且日趋理智。遵照“实际需求”的占19.6%,侧重于“品牌”的占17.8%,听从“专家的建议”的占15.2%
社区 感觉安全幸福有获得
调查显示,目前居住社区给青年人的安全感的均值最高,其次是幸福感和获得感。受访青年中,25.6%“从不参加”社区活动或事务。而青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最主要渠道是业委会或居委会(23.6%),其次是通过邻里(14.6%)。约20%青年表示通过青年中心和青春上海Act+获取活动信息。部分受访青年坦言,参与社会活动更多倾向于服从单位的统一组织,也有青年人觉得社区里的工作人员年龄比较大,和青年缺少共同语言,所以遇到困难或者希望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倾向于找居委会。
出国 深深恋着上海这座城
调查显示,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对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眷恋。在回答“未来五年,是否打算出国留学或定居”时,绝大部分青年选择了“不打算”(75.7%),其次是选择“没想好”的青年占9.6%。仅有近10%的青年选择了在综合考虑客观因素的前提下,还是会考虑出国。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国际环境的安全程度是大部分青年考虑是否出国的主要因素。
专家建议
开拓更多渠道让青年圆梦
国家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希哲表示,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建设即将全面展开之际,通过科学调研,把握当代青年人的特点,了解青年群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和个体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有助于在未来一段时期精准推进青年工作,对于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实现党中央对上海发展定位的未来大局。
根据初步分析和研判,彭希哲认为需建立更广泛的支持青年人社会经济参与的平台和机制,开拓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吸引当代青年参与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建设,进一步提升青年作为这座城市发展主力军的意识和认同。
需要出台更系统的指导青年创新、就业和创业的法律、法规、意见、办法。需要制定支持青年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特别要鼓励在沪的青年积极参与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的各种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扩展视野,提高能力,丰富上海城市发展的多元人才力量。需要切实帮助青年人解决在婚姻家庭、抚幼赡老等方面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需求,建立健全配套机制。
需要合理规划和适当增加社区青年中心、青年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等,培养各种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社区青年领袖,进而吸引和带领青年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
彭希哲表示,从青年自身而言,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社会各界要为青年人在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过程中成就个人事业创造有利的社会经济法治文化环境,上海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意义就在于此。
(注:本调查中,90后指1990-1994年出生人群,00后指2000-2004年出生人群)
青年眼中的上海
开放又包容 创新有活力
谈及对上海的印象,受访年轻人认为是现代(12.0%)、时尚(10.1%)、开放(9.6%)、创新(8.4%)、高品质(8.1%)、机遇(7.7%)、有活力(7.4%)、安全(7.1%)、包容(5.2%)等。
●石库门老房和小弄堂附近矗立起一座座高楼,这是城市的创新。老式菜场被拆掉后重建成干净明亮的大超市,这是生活的创新。阿尔茨海默症有了新药可攻克,这是医学的创新。5G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这是科技的创新。每时每刻,上海充满着创新活力和激情。夏珩哲(男,05后)
●在上海出生长大,安全是这座城市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即使遇到困难不便,也能及时找到工作人员予以解决,很舒心,亦很安心。 费文玲(女,95后)
●“带货一哥”李佳琦前不久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落户,这不仅说明上海吸引着有为青年来此发展,更说明只要够努力够出色,都有机会在行业成为楷模,并获得这个城市的接纳。鲁安予(女,05后)
●上海一直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迎接各方朋友,支持和鼓励新兴产业和科技。这是座不断圆梦与造梦的城市。沙志超(男,95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