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上海这座城市的奇妙在于:不管生活节奏多快、压力多大、成本多高,依然能容纳梦想。
当我做起那个梦时,来上海还没几年,刚在老式小区买了五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和父母挤在一起,存款没多少,事业刚起步。而那个风光旖旎的梦竟然开始了。
那是一场文学梦,跟衣、食、住、行都无关。细究起来,其实它在我很小时就萌芽了,只是未曾壮大,许多年来,它又飘飘摇摇地、不知去了何方。
而让我找回这个梦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上海图书馆。一次偶然,我伴着朋友参加“上图讲座”,之后便爱上了,成为那里的“常客”。一年后,在一次“讲座沙龙”活动后,我兴奋难眠,禁不住提笔写了一篇小文,发给上图讲座部,想不到,居然得到老师的回信赞扬,说为活动“增添了一抹馨香”,小文被讲座刊物收录。于此,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写的。
然而,“能写”与“会写”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种梦想,在最初都很脆弱;而若要梦想成真,需要许多支撑它、滋养它的东西。现在回首看,支撑我梦想的,是无比强烈的愿望,和许许多多可爱的人。
曾有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告诉我:“当你的愿望足够强烈,‘上帝’都会帮你。”而这座城市告诉我:当你的愿望足够强烈,便会不知不觉走近或吸引与自己一样的人。——这大概是上海的“万有引力”定律?反正,这座城市里的竞争虽激烈,却从不缺平台和机会、温情和包容。
我的社会角色是公务员,做宣传工作。虽然也是“写”,但这种写与文学写作路径不同,几乎南辕北辙,正当我在“路口”徘徊时,迎来了一位真正的作家“师父”。我至今记得,她看着我的“简报体报告文学”语重心长地说:“写人是要让人立在纸上,要写出他的个性。”还记得,她如何带着我采访;记得,她读过多少书;记得,她是如何在繁忙工作之余,安排写作时间的。而这些宝贵的财富,至今依然启发着我、鞭策着我。
后来,我迎来了参加“笔会”的机会,得以认识更多良师益友,他们的生活各自精彩,又各有笔端风流。得以认识他们,有如倦鸟归林,我的内心世界豁然敞开了,不但愿望更加强烈,而且见贤思齐,又生出更高、更远的目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