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话剧院的《深海》是展演中的一个亮点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毛时安
从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大幕开启,到上海歌剧院《晨钟》大幕的合拢,历时3个月,全国7省市14台优秀新创剧目,陆续在沪上剧场亮相。上海艺术家则以新创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民乐《锦绣中华》、越剧《山海情深》、杂技剧《战上海》、歌剧《晨钟》与全国同行交流。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的这次“艺起前行”优秀新创剧目上海展演,不仅揿下了常态抗疫时刻线下演出的重启键,更让上海艺术同行对标全国最新优秀创作成果,虚心学习,认真观摩,为明年全面小康建党百年的主题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丰富经验。
这次展演,在舞台上呈现的既是激动人心的艺术,也是扑面而来的生活。因为是新创和原创,这些剧目未必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下舞台艺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的、新时代独有的艺术情怀、艺术气质和艺术格调绽放着。
不少剧目以严谨的艺术态度、不断在路上的精神,像庄稼人那样精耕细作现实生活的沃土。田沁鑫和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主创团队深入生活,推敲剧本,得到百色百坭村扶贫第一书记、年仅30岁的黄文秀不幸遇难的消息,他们十天内赶往其牺牲的泥石流现场,确立以原型黄文秀为主角的创作方向,以她的扶贫日记为线索,用一只向往着自由和飞翔的黄蝴蝶意象为核心,对剧本总体结构重新调整安排。印青、宋小明担纲词曲创作,音乐布局非常完整严谨,层层铺垫,起落有致,音乐语汇动听丰富而极具扩张力。
彩调剧《新刘三姐》破解了传统如何有声有色地活在当下,现实如何穿上美丽的传统外衣,而不至于废弃的艺术难题。这种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既激发了传统再创有意味形式的活力,又以山歌的不朽魅力强化了现实生活的艺术感染力。
在众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剧目中,昆剧《眷江城》显得楚楚动人。医生、母亲、恋人、患者四个人,在大难面前,彼此纠结,彼此隐瞒,只为了拯救、帮助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同胞的生命。舞台上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但我们真切地在可能记不住姓名的普通人身上感受到了曾经千军万马驰援江城激战的恢宏,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和价值,感受到了中国人在危难之际人性深处爆发出来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剧本起承转合四折主戏与三个楔子穿插,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
话剧《长安第一碗》,像一曲三秦大地拔地而起的唢呐协奏,从一碗葫芦头泡馍老汤味道的变化,倒映折射了大时代波涛对于秦存根这样普通人家的心灵冲击和改变。编剧陈彦以1978、1988、2008、2018的时代跨度,显示了他为时代立传画像的创作雄心,他为生民代言、立命的创作初衷,还有他始终无法释怀的底层情结和在兹念兹的对活生生的小人物的热切的人文关怀。
与此异曲同工,内涵深刻沉重的是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以通常以为搞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滑稽样式,承载民以食为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几乎超越我们想象力边界的颠覆题材和体裁关系的艺术创意。陈奂生是常州籍大作家高晓声先生笔下的文学典型,但滑稽剧里的陈奂生借了小说里陈奂生的灵魂和躯壳,几乎完全虚拟的陈奂生和傻妹因为饥饿因为吃饭从天而降的婚姻,和他以粮食重量单位两、斤、顿做名字的孩子们围绕吃饭展开的戏剧情节情景,都带着满满的喜剧元素。各个历史节点上,中国农民和吃饭、粮食、土地的生离死别几度沉浮的纠结,下一代欲望驱动下和土地关系的异化,以散点透视和点彩画法被交织在了陈奂生死前的回忆之中。从开场到结束陈奂生反复念叨的“吃饭是个问题,问题不是吃饭,不是吃饭问题”,欢笑与痛苦,温情与冷峻的交织混合,让我们脸在笑,心在沉,是隐隐发痛的笑,是笑着笑着你淌下了泪珠的笑。这是一部思想底蕴和话剧《狗儿爷涅槃》旗鼓相当的戏剧作品,难得的是,它是一部无法在传统观念中定位的“喜剧”。
广东省话剧院的《深海》无疑是展演中令人兴奋的一个亮点。这是一部在英模人物艺术塑造取得重要突破的剧目。为了把“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隐姓埋名三十年,矢志献身报国的故事搬上舞台,全剧以充满风险的新潜艇300百米深潜为推进剧情,推进人物精神世界展开的支撑点。舞台叙事中大量运用了80年代戏剧实验的倒叙、闪回等现代元素,同时辅以传统舞美展现的日常生活场景,新舞美手段展现的潜艇试验现场的紧张氛围。整场戏充分发挥了话剧“说话”的艺术魅力,特别是第九场夫妻之间冲突的那场戏,环环相扣,激情四射,令人泪下。深海底下是英勇无畏的深潜,深海之上是夫妻、战友、同行的深情。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在舞台上放声讴歌那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卓越功勋、屹立在共和国丰碑上的当代英雄,讴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感动过我们的英模人物。但是我们究竟怎样“身入”“情入”“心入”,依仗怎样路径走进他们的人生,怎样打开他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听到他们真实的呼吸?艺术不同于生活。对于这些活着的或者离我们不远的要进入我们创作视野的典型人物,我们需要不需要想象和虚构?想象虚构的边界在哪里?虚构和真实的分野在哪里?我们有没有艺术的能力,甚至探险的勇气,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没有在时代激流中“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或者说,“内心的冲突和忧伤”?优秀艺术作品应该能让我们步出剧场,走在星光下,依然思绪滚滚,想得很远很远,甚至浮想联翩,产生博大的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永恒的命题和思考。
现实题材创作,尤其是以当代英模为主角的现实题材创作,是当下创作的主流。确实,这是一座值得中国艺术家全力开掘的富矿。但矿石不等于金属,更不等于优质金属。好矿石需要艺术才华的冶炼。在我看来,一定要摆脱无冲突论的思想束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在现实生活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在克服战胜内心的“冲突”中前行。现在一定要摆脱符号化的高大全的写作和表演,让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在舞台上回归日常,回归人世,回到我们中间,使英雄的境界可敬可亲可接近可理解。不要干瘪苍白的符号,而要有光彩有思想有情怀有人情有人性的活着的典型英雄“人”物。要写他们做的“事”,但要摆脱人陷于事,人浮于事,见事不见人的“事务主义”倾向,始终把所有强光聚焦到“人”的身上,让“人”拥有艺术感染力,照耀我们前面的道路。
我们期待来年中国舞台作品繁花似锦,百花吐艳。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