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火种带你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让家门口亲民空间更丰富美好 在党的诞生地“唱支山歌给党听”
第10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1-01

让家门口亲民空间更丰富美好

《上海公共文化保障与促进条例》今起施行

学生将有更多时间徜徉在美术馆、博物馆里上艺术欣赏课;盲人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里有盲文阅读专座;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和消防救援人员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收费项目部分,可以享有全免费或其他优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旅游节等体现“上海文化”品牌效应的公益场次、公益票将得到确保;人人都可以在家门口的步行距离里找到创新设计的美好空间……今天起施行的《上海公共文化保障与促进条例》,作为地方法规,不仅勾勒出今后上海文化发展的蓝图,并使之有法可依。

家门口的美好新空间

杨浦区殷行街道的勤海睦邻中心改造前是一个废弃的旧菜场,住在市光新村的王海莉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妈妈逛过的老菜场如今会成为自己每周必去的休闲中心。这里的建筑不仅有着“温暖的涟漪”式的屋顶,从很远处就能看到浪线,内里也分割出生鲜超市、共享厨房、美食天地乃至儿童天地、活动区,成为一站式带娃、购物、聚会的“心灵加油站”。像这样家门口的美好新空间,正在城市微更新的带动下,一点点充盈着城市的零散空间。

李菲菲小朋友最喜欢去家旁边的三林镇懿德社区文化中心——它还有一个名字:浦东图书馆科艺分馆。“X俱乐部”有电竞体验空间,AR、VR体验空间,还有汇集各种千奇百怪的老电器的“电能生活科普馆”;“彩虹主题绘本馆”成为孩子们沉浸式体验文字温度和绘画美感的空间。

如今,社区图书馆正在往主题化方向发展,分化出适合周边居民的风格定位,让不同人群在家门口一隅找到一片阅读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发现更多小而美的新空间和充电学习好去处,这正是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国际文化大都市拥有更多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定位。

遍及四季的文化大品牌

今后,遍及四季的上海文化品牌大活动,也将持续保障公益票、公益活动可以惠及百姓,乃至“送文化上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首次纳入该条例,并保有一个独立的章节。第五章开宗明义:“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一期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六月上旬启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七月迎来的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八月酷暑的上海书展、九月举办的上海旅游节、十月金秋启动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及穿插其间举办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市民运动会等,都将更注重公益性和普及性,把更多活动的大门向市民敞开。

本报记者 朱光

专家观点

蒯大申(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并不是最先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的,但上海是最先在“保障”后面加上“促进”两个字的,这就是与该条例中强调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也就是相当于“高质量发展”。因为2020年,上海已经率全国之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上海文化领域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规,该条例的全面贯彻施行,将进一步完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