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赞老牛 沪谚熟语印 一家头  一杯茶 饭桌浪向讲“沪谚” 弄堂里个箍桶匠 小辰光元宵看鹞灯 “拜匣”堪比手提包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1-03-14

“拜匣”堪比手提包

文/叶世荪

古人鲜有携带轻简物事的手提包箱,一干细软或藏于袖内,或掖在腰间,或揣入怀中,再不然就是褡裢、包袱;说到笥箱筐担,差不多就是重装出行了。到了宋代,官宦士绅多用一种便于夹在胁下的长方形扁木匣,当作存放名片、柬帖、状纸等的容器,那些贵重又不宜折揉的东西便有了个安身之所。这个木匣子就叫做“拜匣”或“拜帖匣”,它与妆奁匣、首饰匣的区别在于可以夹在胳肢窝里随身带着。描写宋代生活场景的《金瓶梅词话》中就多次提到“拜帖匣”,譬如第三十一回:“棋童和琴儿两个,背书袋、夹拜帖匣跟马”。

虽说“拜帖匣”之名是由上门拜访送名帖这档事而来的,似乎只是一个存放名片的名片盒,但它在实际使用中却远远超出了名片盒的功用。明代王骥德《题红记》:“书童,你另拾一片红叶,取我拜帖匣里笔砚过来”,匣里放的是文房四宝;明代弹词《天雨花》:“天明各各抽身去,大爷梳洗尽完成,既济金丹来藏好,收入随身拜匣盛”,这次把它当作了丹药盒;清代《儒林外史》里“九公子随叫家人取一拜匣盛着二百两银子”,拜匣变身放银票的钱包;小说《海上花列传》说:“子富另将一串小钥匙开了拜匣,取出一对十两重的金钏臂来”,匣里放上了金贵的首饰。最奇葩的要数沉溺女色的西门庆,《金瓶梅词话》里潘金莲奚落他道:“来旺儿媳妇子的一只臭蹄,宝上珠也一般,收藏在山子底下藏春坞雪洞儿里拜帖匣子内”,三寸金莲能放入匣内,间接形容来旺媳妇的小脚缠得袖珍玲珑。

话说曾经那么热闹的拜匣,其中的“匣”字当念he,而不是xia,上海人则直接称之为“拜盒”或“拜帖盒”,从不念xia。《海上花列传》中也有直接写作“盒”的例句,《明清吴语词典》专门列“拜盒”词条。古代“匣”字就有类似he的读音,《唐韵》注为“胡甲切”,可能是在语音变化的过程中,he被“匣”字带去了xia音。2013年,张新朋在研究《开蒙要训》“妆奁镜匣”一词时就认为:“匣字从甲得声,有误读半边字之可能”。

这个堪比当年手提包的拜盒(匣),在今天除了栖身古玩市场外,在有些地方还在正经使用。去年有人在网上发帖说,太原市郊的婚嫁礼俗中,拜帖盒(注意,不是“拜帖匣”哦)依然扮演重要角色,男女双方都须携带并有当众交换的固定议程,借以向对方及其家属表示恭敬、慎重之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