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从嘉定区南周泾河道上飞驰而过。经过美丽乡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成了村民家门口的一道风景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浦江郊野公园里河、湖俱有,水系发达,打造出一片自然滨水生态休闲地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闵行区浦锦街道丰收村水系纵横,景观河道让 这里既像开放式的公园,又不失江南乡村气息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内河网水系发达,现有河道55条段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松江区荡湾村通过新建生态斜坡式护岸、水系沟通、种植绿化和水生植物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水质,呈现出“水清、面洁、河畅、岸绿、景美”的景象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浦东长达村打通村内多个水体,架设桥梁,净化水质,美化景观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三仙沟位于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域内,全长960米。2018年,罗泾镇对其进行生态治理,构建“水下森林”净化系统,逐步实现“水 清、水净、水活、水美、水灵”的治理目标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内的水库中心河水质好,两岸风景秀丽,充满春的气息,体现了田景交融、人水和谐的风貌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位于青浦淀山湖以西的元荡湖连接沪苏两地,其生态湿地与环湖绿道对接,水系串联起千帆归渡、闲梦云台、汾湖之眼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罗水元
春来了,景明了。胜日寻芳,在水一方。
这,不是“传说”——在不知不觉飞逝的时光中,多年前曾备受诟病的黑臭河道,不但“脱胎换骨”除臭消劣,还在进一步“健体强身”中“肤爽颜美”。
所谓“脱胎换骨”除臭消劣,是上海在“十三五”期间,在河长制统领下,通过水岸联动、截污纳管等举措,使河道在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河道,在2018年全面消除黑臭,在2020年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
所谓“健体强身”“肤爽颜美”,是上海在“十四五”期间会继续在河长制统领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近日开始全面推行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一个个镇或区为小流域,一个个村为单元,集中连片,系统治理、区域推进,使河道水系沟通,水体调活,生态修复,达到“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效果。
未来可期,今春有“喜”。“喜”的是,全面推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上海已在浦东航头镇长达村、奉贤柘林镇迎龙村、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等处试点建设了首批九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如今这些示范点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飞鸟翔集,各美其美。
如长达村,“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的“同心园”内,不但有小船卧波、亭台静立的景观,还可以看到一大片蔬菜,土面可见有机肥;亲水平台前,更有可以自由组合的凳子。当地村民说,水清岸绿景美后,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
而在迎龙村,绕村而过的夏家浜,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清美河道上的两条摇橹小船,可以随波荡漾,也可以摇曳前行。而岸上,“又见炊烟”营地,不但有一排可现场烧煮的农家土灶,还有稻草迷宫、乡村射箭场等乡村风味的游乐设施。
水库村则已建成生态栖息、林水复合、农水复合3处湿地及70多个独岛或半岛,呈现“河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景象。常年保持Ⅳ类水以上标准的河道,水清、岸绿、景美,可远观、可触碰、可聆听、可遐想,让人看得见良田,望得见清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