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兆银
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才会有城墙,比如西安、北京和南京等地,而在摩天高楼林立的大上海也有一段古城墙,不免让人感到惊喜。
那天,我来到黄浦区人民路和大境路交界处的上海古城墙面前。
上海的城墙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元末时期,倭寇开始侵袭上海,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最为猖獗。嘉靖三十二年四月至六月,倭寇连续5次进犯上海县,抢掠财物,焚烧房屋,残杀百姓,无恶不作。倭寇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上海县,是因为没有城池可以阻挡。上海官绅顾从礼上奏朝廷,要求筑城,获得批准,于是松江知府方廉下令修筑城墙。嘉靖三十二年农历十月,上海开始建造城墙。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顾从礼捐粟4000石,太常寺卿陆深的夫人梅氏捐田500亩,捐银2000两;曾任桂林太守的倪邦彦也踊跃捐款……工地上挖泥烧砖,挑担运土,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3个月后,上海县城墙建成了,城墙周长9里,高2丈4尺,并有长1620丈、宽6丈、深1丈7尺的城壕;城墙辟有6座城门,并设有3座水门。上海官民面对横空出世的雄伟城墙,奔走相告,欣喜异常。
上海城墙新筑两个月,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倭寇浩浩荡荡地杀将来了。几千个倭寇直逼上海县城,看见城墙都大为惊愕,他们虽然屡次发疯地攻城,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倭寇不死心,又多次来犯,结果都是狼狈败退。以后,倭寇不再侵扰上海城,困扰上海人的倭患终告平息。上海城墙,成为上海县免受侵扰的一道强有力的屏障,成为上海人的保护神。
岁月流淌,时代的进步使得城墙失去了防御作用。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军炮舰在黄浦江上炮击城墙东门,结果城墙被毁,上海县城陷落——城墙在大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随着上海开埠,紧靠上海县城的外国租界发展迅猛,成为一片繁荣的新兴市区。相比之下,上海县城显得十分老朽,区区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满为患,街巷狭窄,有些地方连马车都难以通行。租界的繁荣吸引了上海县城的能人,著名绸布业的“三大祥”商店原来都在小东门附近,结果先后迁往租界营业。
城墙的阻隔,严重妨碍了上海县城的发展,人们的埋怨声越来越多,上海城墙从万人欢呼的天之骄子,变成一个频遭白眼的“万人嫌”。
人们纷纷呼吁拆除上海城墙,光绪三十二年,县绅姚文枏等人联名上书上海道台袁树勋,要求拆除城墙,最终未获批准。第二年即1907年,曹骧等人建议,为了有利于人们进出县城,应该开辟新的城门。于是,新开了福佑门、尚文门、拱辰门,同时对宝带门(通称小东门)等城门加高加宽。有惊无险,上海城墙在风雨飘摇中保全了。
新的威胁又来了,1911年上海光复,县绅姚文枏等人于1912年1月13日再次呈请拆城,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1912年7月,上海开始全面拆除城墙的工程。1914年冬天,拆除城墙工程完成。延续300多年的城墙拆除了,壕沟被填平辟为马路。上海县南城墙改建的马路命名为“中华路”,1949年后更名为“人民路”。城墙拆除,顿见天地广阔,上海县城的面貌很快有了显著变化,出现了不少工厂、商店和学校,行驶着电车和汽车,上海阔步迈向新时代。
当初,按照规划全部城墙都要拆除,负责指挥拆城工程的城濠事务所设在大境阁,也许是有意,也许是其他原因,使得大境阁道观下面短短的一段城墙保留了下来,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大境阁道观。
阅读历史常常让人感慨不已。尽管古城墙既矮又短,但它却是上海存在了300多年城墙的缩影,更是上海城市发展史的一段凝固的乐章。仰望上海古城墙的背后,眺望到的是高高耸立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古城墙让摩登的上海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感,更加衬托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现代风采。
在上海的美丽脸庞上,古城墙是一颗独特秀气的美人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