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钻长三针细马手表试制样品
◆吴少华
几乎所有上世纪60年代过来的人,都有一个国产表的情结。为了说好这段历史故事,一个新中国手表回顾展正在上海三山会馆(中山南路1551号)展出。沪上12位收藏家共提供了200多只国产表,从上海的上海牌、钻石牌,天津的五一牌、东风牌,北京的北京牌、双菱牌,到青岛牌、广州牌、延安牌、井冈山牌、石家庄牌,令人眼花缭乱。
手表,是一种便携计时器,也是自然科学的结晶,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翻开历史,尽管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将欧洲制钟技术带入中国,至清代宫内设置了制钟处,民间也能制作广钟与苏钟。但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手表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基本被洋表占据。
1954年,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视察时提出:“我国有6亿人民这样的大市场,手表工业大有作为。希望上海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试制国产手表的重任就这样落到了上海钟表企业和技工人员的身上。
经过了两个月的准备,1955年7月9日,上海市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工业同业公会组织成立了国产手表试制小组,组长由上海钟厂公股厂长张立成担任,副组长为大光明钟厂郑章斐,组员来自上海钟厂、中国钟厂、亨得利、东方、远方钟厂与建国仪表厂、慎昌钟表店等18家企业,以及6名个体钟表修理技工,一共58人。
试制国产手表也成为向国庆6周年献礼的重大项目,为此市轻工业局五金处制定了《手表试制工作计划草案》,试制的目标是“17钻长三针细马手表”。其中的“马”是个钟表专业术语,指控制发条能量输出的擒纵叉。“长三针”,即时、分、秒三针在同一个轴心上。
经过测绘,首批试制的17钻长三针细马手表共有150个零件。相关任务经过分解,分别由参加试制的企业和人员分头制造。经过2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到9月26日,首批18只17钻长三针细马手表诞生了。这些试制表的问世为“上海制造”打开了一片灿烂天地。据上海市收藏协会钟表专委会章正浩主任介绍,因为当时是试制,所以没有确定手表的名称。1956年,第二批试制的国产手表达到一百多只,这批产品分为两个代号,一个是“东方红”,另一个是“和平”。1958年3月,A58I型机械手表正式注册,确定为上海牌。4月23日,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上海牌手表13600只。
星移斗转,许多当年生产的手表已成为爱表人士的收藏品。他们所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崛起道路上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购买了一枚上海牌623型日历手表。如今,这块手表被保存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岁月沧桑,回首望去,那一款款国产手表都是刻在时光上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