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梅里雪山(油画) 咖啡杯的联想 “与天地参” 我的舅妈陆小曼 爷爷和千祥村 五代同堂逢盛世
第18版:夜光杯 2021-04-15

“与天地参”

白子超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说文,与其说是在阐述孔子中庸思想,不如说是在构建以子思为代表的儒家新学派的人性理论。这个理论的主体就是“诚”。或者说,子思认为中庸思想的根本就是“诚”。

之前说过由心诚而心明是本性的表现,由心明而心诚是教化的结果,子思进一步说“至诚”。所谓至诚,即诚之至,极致的诚,亦即绝对的真、绝对的实、绝对的纯。子思说,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彻底地发挥、展现自己的本性。《古汉语大词典》释“尽性”词条,曰“极尽人或物的天赋本性”。而“尽”,是“出其所有”。这是理论上的判断,现实的人能否至诚,不好说。即便有,也难得一见。孔门弟子子贡以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仁,而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至诚也圣,大概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达到,何况他人?

不过,任何不朽理论都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指出明确的前进道路,展示美好的未来图景。儒家思想即如是,虽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却正是它不死的价值所在。

能充分彻底地发挥、展现自己本性的人,才能充分彻底地发挥、展现众人的本性,进而才能充分彻底地发挥、展现万物的本性。据此推断,“尽其性”之人一定是在众人中有巨大威望和影响力的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众人的领导者,他或他们同时也是相关地理环境和物质领域的统治者;另一类是有德行而无权位的思想家,像晚年孔子那样的人物。

显然,儒家“尽其性”的修行在社会之中,与遁世的修行者不同。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就是这个意思。

能充分彻底地发挥、展现万物的本性,就可以佐助天地的造化、孕育之功。“赞”,佐助。天地的化育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力量与功能,但人具有深刻的认知能力与巨大的创造能力,认识物之本性,发挥物之本性,可以部分地控制自然,有限地改造环境,佐助天地营造更加美好的天下。赞天地之化育的人,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参”,即三。

《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是古代思想家中最早明白地说人有卓越位置。儒家继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系辞下》),将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子思由“诚”入手,解释了人何以能与天地并列。

“诚”是《中庸》一书思想的基础,正如“善”是《孟子》一书思想的基础。后人所谓思孟学派的“心性学说”由此而来。今人对其理论是两分的,一方面肯定其对孔子思想的某些深化,提升了关于天、地、人的思考广度与深度,从而丰富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至今仍有启迪作用。另一方面,以今之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心性理论或许会被贴上唯心的标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