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武官及其随从怀揣“天大的秘密”来到红场窥探苏联红军
苏军新式高炮通过检阅台
1941年五一劳动节红场阅兵观礼证
苏军机枪手方队
拖曳重炮的拖拉机方队通过红场
斯大林机械化摩托化军事学院学员方队
194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了展示国内团结和强大红军,遏制迫在眉睫的法西斯战争威胁,苏联特意举行莫斯科红场阅兵,这也是伟大卫国战争前最后一次和平阅兵。阅兵取得一定效果,可前来观礼的纳粹德军将领却从中窥见苏联的“缺陷与不足”,回国后加紧修订“巴巴罗萨”作战计划,51天后闪击苏联,一度令苏军蒙受巨大损失。
向“潜在敌”示威
五一节当天,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云集列宁墓,检阅来自莫斯科高等军事院校和莫斯科卫戍区的受阅部队。莫斯科第一炮兵学校学员瓦列里·克雷莫夫曾是受阅的一员,他后来回忆:“谁都知道,那时候二战烽火已在苏联周边蔓延,我们感觉全世界都在打仗,苏联难以幸免。虽然国家还没总动员,但有些地方已开始征招预备役了。”劳动节阅兵本身就充满“政治意味”,所有参阅人员都是选拔出来的精英,“苏联传奇元帅布琼尼亲自向我和几位同学授予‘工农红军优秀者’纪念章,而且阅兵当天,学员方队迈着正步,从沃罗夫斯基大街上的德国大使馆旁边走过,很显然,这是向‘潜在敌’施加心理影响,警告别惹我们”。克雷莫夫记得,莫斯科那天阳光明媚,上午8时前,受阅方队就在列宁墓前列队完毕,可离正式阅兵尚有很长时间,“为防体力不支,每个人口袋里都塞了装着氨水的小瓶,以便及时互助”。终于到了10时整,阅兵首长、新任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骑着白马从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基门出来,阅兵总指挥伊万·秋列涅夫大将向其致报告辞,两人随即骑马开始检阅部队。完毕后,铁木辛哥来到列宁墓检阅台,向斯大林汇报,接着斯大林授权他向部队发表讲话。
当徒步方队、自行车和摩托车方队、骑兵方队和装甲汽车方队通过后,坦克、重炮、高炮等高技术装备方队隆隆驶来,歼击机群在蓝天上呼啸而过。当时,参阅部队动用了先进的嘎斯-AA、吉斯-5卡车,BT-7、T-28和T-35坦克,米格-3歼击机等。总体上,所有仪式与莫斯科之前的其他阅兵式并无二致,但气氛显得有点特别严肃,“所有队列都异常整齐,包括骑兵战士没有一个人掉马刺,我通过红场时心情太激动了,以至于根本看不见有谁站在检阅台上,因为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横队看齐上”。
被法西斯驱逐的德国共产党党员沃尔夫冈·列昂加德则参加了阅兵之后的群众游行,“整个狂欢持续约两个小时,我们所在的国际无产者方队从红场走过时,‘苏联和平政策万岁!’从所有扩音器里传出。‘和平!和平!’莫斯科这一天异常频繁而坚定地重复着整个词汇”。事实上,铁木辛哥在阅兵致辞中也集中强调“保卫和平”的思想,但他也暗示,所有苏联劳动者、红海军应该保持高度警惕,不向任何侵略者低头。
对于那场阅兵的印象,苏联著名作家乌斯宾斯基在讲述其纪实文学《领袖秘密顾问》创作时提及,“这部作品关于1941年劳动节阅兵的描述都是真实的,而且除了我,和我一起参加那次阅兵的朋友全在战争里牺牲了”。
意外泄露“天机”
无疑,斯大林在风暴前夜安排大阅兵,当然是想向国内外展示红军实力,尤其希望虎视眈眈的德国人“好好掂量”一下闪击苏联的风险,借此将注定到来的战争推迟哪怕一年。但希特勒早已批准侵苏的“巴巴罗萨计划”,时间就定在1941年6月22日,那是个星期天,正好给斯大林来个“措手不及”。而苏联组织阅兵,德国人反倒觉得是个了解敌情、完善侵略计划的好机会。
阅兵时,苏联把几十个国家的驻苏外交官和武官请上列宁墓,其中有一名英国武官、一名日本武官和两名维希法国武官,德国武官是恩斯特·克斯特林少将和助手汉斯·克雷布斯上校,当然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也来到现场。此外,德国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抵达莫斯科,那就是武装党卫队旗队长兼军事安全部长瓦尔特·施伦堡,不过他是以德国化学工业联合康采恩商业代表身份来的,经舒伦堡疏通,他也拿到现场观礼的通行证。这些德国高官的注意力全放到苏联受阅武器以及受阅官兵“心理状态”上,从而对苏军真实实力进行评估。
阅兵结束后第二天,施伦堡和克雷布斯就飞回柏林,向希特勒提交观摩阅兵报告,希特勒看见了自己喜欢的结论——“俄国军队外强中干”,尤其克雷布斯还添油加醋说,照苏军现有水平,德军能轻松将其粉碎,在10月份打到莫斯科。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里写道,受到1937-1940年苏联国内“大肃反”运动影响,苏联红军军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武器装备新老混杂,缺乏维修,还赶不上前几年的水平,得花费20年时间才能重回过去的军事水平。
苏联红军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打入德国驻苏使馆的情报员格哈德·凯格尔回忆:“对克雷布斯来说,观摩1941年劳动节阅兵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因为苏联考虑到形势如此紧张,会在阅兵中展示最新武器装备。”因此,希特勒并非“为了凑数”才安排他去观礼的,要知道,什么级别的军官去观摩阅兵,具有非常大的战略和政治意义。阅兵式结束后凯格尔向克雷布斯问起阅兵的印象,后者有点失态地说:“你们这些人太相信苏联的宣传了!克里姆林宫以为德国人全是傻瓜,想让我们相信,参加阅兵的野战部队真的已经装备今天所展示的那些武器。比方说,苏军在阅兵中拉出三门很先进的重炮,可那是在捷克斯科达工厂造的,捷克已被我们占领,自然我们也知道,全苏联就只有这三门炮。换言之,我们在阅兵式上看到的先进武器是全苏联凑出来的,就是想给外国人留下印象。”实际上,纳粹分子也不相信红军拥有如此先进的武器装备,一直坚信德国III号、IV号坦克天下无双,在西欧前线打得顺风顺水的德国人相信打垮苏联也不在话下。
最后的结局
观摩劳动节阅兵的德国武官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命运各异,而在某种程度上,战争也是他们加速催生出来的。1941年秋,滞留莫斯科的德国武官克斯特林与使馆其他人员被苏联政府软禁到科斯特罗马,不久后被送到土耳其,和滞留德国的苏联外交人员实现交换。1942年9月,为了组织苏联伪军,克斯特林当上德国A集团军群高加索特派员,负责组建“东方民族军团”。1944年,他又成为德国国防军编成内所有“志愿军”的司令,包括指挥臭名昭著的苏联叛国武装“俄罗斯解放军”。
1944年7月,一群希望把德国拉出战争泥潭的军官制造了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结果以失败告终,希特勒旋即展开血腥报复,许多人被送上绞架,包括前德国大使舒伦堡,可克斯特林却幸存下来。1994年,舒伦堡的私人秘书汉斯·冯·赫尔瓦尔向记者证实:“克斯特林暗中参加了刺杀行动,用于刺杀的炸弹皮包就藏在克斯特林的床下,尽管如此,他仍然安然入睡。在编制参与造反的军官名单时,他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只是他隐藏得很深,以至于他的作用被人遗忘了。”二战结束时,克斯特林向美军投降并被押到美国,他把自己掌握的苏德战前关系、苏联情报工作特点等情况和盘托出,以换取美国政府的宽大。1946年,克斯特林成为首批被释放的德国军官之一。1953年,他在睡梦中去世。
至于那位克雷布斯,档案显示,他并不傻,非常清楚苏联军事和工业潜力,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并且能够“侍奉”希特勒,他才不敢也不想说实话而已。就在“巴巴罗萨”行动发动前一天,老朋友希尔格尔对克雷布斯说,攻击苏联会对德国造成灾难性后果,他叹了一口气:“这些我都知道,但遗憾的是,我无法说服希特勒。我们这些总参谋部军官曾劝他不要进攻法国,强调马奇诺防线无法攻克,但他冒险成功了,此后他再也不听我们说话了,如果想保住自己的脑袋,就守口如瓶吧。”这也是“第三帝国”军界最普遍的做法,即便希特勒身困地堡的最后日子里,德国军官照样对他隐瞒或歪曲事实。靠着这套明哲保身的做法,1945年4月,克雷布斯当上“第三帝国”最后一任总参谋长,但好景不长,1945年5月1日,也就是观摩莫斯科劳动节阅兵整整四年后,走投无路的克雷布斯在柏林地堡里自尽。
常立军 朱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