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允中
陈沂,原名佘立平,笔名陈毅,贵州遵义人,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后来转学去了北平,1931年参加北方左联,任组织干事,并于当年入党,1932年出任北平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在鲁迅先生回北平省亲期间,向鲁迅汇报工作,还邀请他去中国大学演讲。1933年因去南京参加示威活动,被捕入狱。后经其父和党内同志营救,1935年出狱,后返回故乡成婚。
网上有关他的人物简介,说他1937年春返回上海,是错误的,应该是在1936年夏之前,陈沂就返回了上海。其根据有三:一是1936年夏,与郭沫若接近的留日学生房坚,准备创办一本文艺性刊物,取名《文学大众》,16开近二百页,曾在一家小酒楼邀请一些作者商议,其中陈沂也是参与的。二是当年9月5日出版的《文学大众》创刊号上,登有他的随笔《九一八在北平》,第二期登有他用陈毅的笔名写的小说《五月十八》,还预告第三期上将发表他的文章《尊贵的安慰》。三,我父亲周楞伽还在1936年11月1日的《大晚报》上,见到他写的文章《国防电影与影评人》。
另外一则错误说他在上海担任《救国日报》的编辑。《救国日报》是在南京创办的,是国民党龚德柏主编的报刊,不知道当时身在上海的陈沂,如何会去南京帮国民党编报?事实上,他担任的是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机关报《救亡情报》的编辑。该报的主编是刘群,早年在北平念书,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到迫害,就转学到上海复旦大学来读政治经济学的,他的夫人朱涵珠在北平读中学的时候,就参加过反对军阀的学生爱国运动,陈沂与刘群夫妇在北平就熟悉,所以热忱邀请他担任了这个职务。该报还有一名记者是陆诒,笔名芬君,曾写过《访问鲁迅记》。这是鲁迅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的采访。
刘群当时忙于写作二十多万字的巨作《再告彷徨中的中国青年》一书,还要为《生活知识》《时代论坛》等杂志写稿,当时他正在武定路紫阳里租下一栋石库门房屋,开办了一个名叫德范的平民小学,其他私立小学收费20元,他只收2元,为贫民子女求学纾困服务。另外,他还要参加电影、戏剧和各种社会活动,分身乏术,所有一般性的编辑事务,均交陈沂处理。所以,陈沂经常来他家商议。
我父亲1935年结识刘群,1936年春一起出资创办过一本提倡报告文学的杂志《文学青年》。当时,我父母两人租住在刘群的一间亭子间里,所以和陈沂也经常见面。他身材痩长,为人和蔼,我父亲与他很亲热,还和刘群一起到他家去拜访过。他的妻子娇小痩弱,似乎有病在身,躺坐在床上正在阅读我父亲的长篇小说《炼狱》,还把此书一扬,表示自己正在读。
不久陈沂黯然告诉我父亲他的爱人去世了,我父亲大吃一惊,十分惋惜。后来我父亲还在《中流》杂志1937年二卷4期上,读到过他写的悼念亡妻的《让悲哀永留在心间——哀念徐励》,提及他在上海卖文生活的艰苦贫穷,从小青梅竹马的妻子,寒冬出门泡开水受冷感冒,患病住院,终因心脏病吐血去世,当时还怀有身孕。
以上这些,也仅仅希望纠正陈沂先生早年活动的一些误解。
需要补充一笔的是,解放后,我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上海市长陈毅,以为就是陈沂,曾经询问过我父亲,我父亲笑着告诉他,同名同姓却是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