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号
从上世纪初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上海的著名金融家大多来自宁波,其中来自慈城的秦润卿被称为“上海钱业第一人”。1916年,秦润卿筹款购买了宁波路山西路口的隆庆里房产,1917年改建竣工,命名为钱业公会大楼。
改革钱业旧规
秦润卿名祖泽,字润卿,晚年又号“抹云老人”,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人。1891年,14岁的秦润卿到上海协源钱庄当学徒,1917年升为经理,后又兼福康和顺康钱庄督理。在他的主持下,三家钱庄业务不断发展,名列同业前茅。
自1916年起,秦润卿担任上海钱业公会副会长,1920年被选为上海钱业公会会长,此后连任七届会长,长达15年之久。
在担任上海钱业公会会长期间,秦润卿积极改革钱业旧规,促进同业发展。他改革传统的钱庄账务制度,提出全部采用新式复式会计,并借鉴新式银行之优点,大力开展非信贷金融服务,如设立保管库、代客户管理房地产业等,使之顺应时代潮流,增加了钱庄营业收入。
1921年2月,在秦润卿的提议下,上海钱业有了第一本自己的刊物《钱业月报》,这份月报每年汇集一卷,先后出了20卷。出至17卷时,因抗战停办,1947年又得以恢复。虽为钱业刊物,但是每逢有重大经济事件发生,或是政府当局有重大决策之时,《钱业月报》都会及时作出反应,抗战时期更积极号召“救济难民和全面抗战”,当时是一份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
1947年,秦润卿当选为全国钱商同业公会联合会理事长。1952年私营金融业全行业改造,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76岁的秦润卿还被推选为副董事长。
老钱庄新天地
100多年前,宁波路曾是上海金融业的集聚地,周围分布着100多家大大小小的钱庄。1916年,秦润卿筹款购得宁波路山西路口的隆庆里房产,1917年改建竣工,命名为钱业公会大楼。
钱业公会大楼是一幢简约古典风格的建筑,三开间立面,底层及二层较高,底层中央入口为券柱式。三层阳台外挑,下有牛腿支撑,涡卷装饰、铁艺栏杆,三层顶部有文艺复兴式穗帘装饰。四层顶部为外挑檐板,左右有栏板,中部逐次高起形成中心。据记载,钱业公会大楼一层曾是当年的钱业市场,二层是会议室,三至四层为办公室和图书阅览室,还建有地下公共保管库。2005年,钱业公会大楼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如今,钱业公会大楼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同时,已被修缮更新为创客空间。走进钱业公会大楼,你可以发现这里不仅是上海历史文化传承的亮点,也是吸引青年人才创业创新的优秀现代商业空间。大堂里挂着秦润卿的肖像画,仿佛在述说着上海这座金融之城的过去与将来。
文 沈琦华
图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