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中国知识者的自我与互相启蒙 新书速递 一人一传一题一楔,构画文坛名宿样貌 造物者:人,时间以及良缘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1-05-23

一人一传一题一楔,构画文坛名宿样貌

◆刘欢

丁玲、老舍、赵树理、曹禺、茅盾……一连串响遏行云的名字,是他们共同构建起共和国建国之初文坛群星璀璨的画面,他们是生发在“新中国土壤孕育的文学生命之树”上的硕果。这些闪光的名字和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值得铭记。

汪兆骞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文学刊物主编,大半生光阴都浸润在文字、作品、作家之间。晚年的他似乎不甘心这些曾经放射光芒、对中国人民文化事业作出贡献的英灵随风飘散,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民族珍贵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财富。于是,他穷经皓首,致力于打捞飘散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名人的英魂,收集整理他们的生平事迹,评述他们的作品和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用《史记》笔法撰写了民国至当代文化史、文学史上的名家们的传记,现已完成卷帙浩繁的《民国清流》七卷本、《我们的八十年代》。最近他又挟着厚重的《启幕: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来了,这一次笔锋对着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汪老把这个阶段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至当代文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转圜。

《启幕》为活跃在这一时期的文坛宿将一一写了个人小传,通过这些小传构画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坛的样貌,行文中有历史的沧桑感,让读者既看到了一件件文坛往事,又看到了一个个充满个性和才情的文坛名家,字里行间亦能让人深深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化的生态。作者在书中对作家个人及其重要作品几乎都加以点评,由于作者的学养,他几乎可以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作者曾因种种机缘与不少文人相识相交,甚至儿时有一段跟赵树理还比邻而居,因此书中自然就加进了不少第一手的回忆,让这些“大人物”的小传中平添了不少趣闻轶事,信息量很大,非常有看点,堪称血肉丰满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辅助读物。

作者历经数年收集资料,给三十九位作家写了资料翔实、有血有肉的小传,尤其着力阐述他们成名作的创作背景、历史地位、社会影响、作品发表后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等,它既是那个时代著名作家个人的信史,又是一个时代氛围的实录。没有人能脱离时代从事个人活动,那17年中,这批文学名家的活动和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又共同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

《启幕》开篇写了一个“引子”,很有意思,通过这个引子读者可以看到早在1947年岁尾,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之际,中共第一代高层领导人就已经对赢得全面军事胜利最后夺取政权充满信心,开始着手开国后文化队伍的建设,“为保护爱国民主人士,为茅盾、胡风等人及家属的安全考虑,我党决定将他们送到香港保护起来,在那里由郭沫若主持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香港分会工作,后应中共中央新政治协商会议的邀请,1948年11月23日夜晚,在中央安排下,郭沫若、茅盾等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三十余人,分批乘船驶向解放区,然后又从东北各地前往早已解放的北平。不久,新中国诞生,中国文学开始了新的纪元。”“如郭沫若,便是1947年由叶以群陪同,从上海转至香港,住进九龙公寓的……不久其夫人于立群及五个孩子也被接到香港,与陆续到港的茅盾、胡风诸人会合。”书中描写的当时有类似经历的文人颇多,“1949年2月18日,又一艘豪华外籍客轮‘华中轮’,在浓浓的晨雾中起航,二十七位社会贤达和进步作家,由乔冠华具体安排指挥,悄悄乘船,驶向渤海。”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感召,开明进步的文化人纷纷从国统区、解放区、国外投奔新生的红色政权,他们向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展宏图。

这本书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一人一传一标题,一段小楔(人物命运缩写),每个标题下面还引一句古诗为副标题,细品诗意,竟是人物命运的概括。比如,说老舍“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暗喻人物前扬后抑的命运。作者的国学功底、文字风格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亦可见其悲悯情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