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我是医生》:一个医者大爱传承的故事 柳叶刀下扭乾坤 肝胆之上书春秋
第3版:要闻 2021-05-23

柳叶刀下扭乾坤 肝胆之上书春秋

追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二○一八年四月,吴孟超在手术中 图IC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手指修长,灵巧有力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那是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的结果。就是这双手,常年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把近2万名病人拉出生命的绝境;同样是这双手,一边推开前行路上的荆棘,一边拉扯奋力攀爬的后辈,在一片荒地上筑起了中国肝脏外科的高楼大厦。这双手,属于吴孟超。

噩耗于昨日传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低头,翻开课本,他是写在外科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个的名字,是传奇的“不老柳叶刀”;抬眼,仰望星空,有一颗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名为“吴孟超星”,一如吴老的初心,明亮永恒。

“把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一片空白。当时,一支外国医学代表团应邀到长海医院访问。看到当时中国的医疗状况,其中一位日本专家断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日本的水平,起码也要二三十年。”这番话让青年吴孟超彻夜难眠,他连夜赶写了一份报告给院领导,表明自己一定要给中国人争口气。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致死率极高。而当时,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中,中国人占到一半左右。吴孟超决心“要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在世界第一例肝脏手术过去70年后的1958年,吴孟超和张晓华、胡宏楷组成“三人小组”,吹响了主攻肝脏外科的冲锋号。没有标本,“三人小组”从乒乓球材料“赛璐珞”上找到灵感,历时数月,在没有任何外界专业参照的情况下,自主成功制作出我国第一具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乘势而上,吴孟超迅速转入对肝脏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对照文献,他细细研究整个肝脏内部血管的走向与交错,创造性地提出肝脏“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彻底颠覆了当时国际上对肝脏结构的简单划分。从此,中国医生掌握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1963年,他又发明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改变了西方沿用已久的传统技术,使肝脏手术成功率一下提高到90%以上。

吴孟超的一生,做了一万六千多例肝脏手术,成功率达到98.5%。他的一系列成就,使我国肝脏外科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吴孟超深知,光靠手术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肝癌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带领学生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战场,向肝癌的主动预防、早期发现和综合治疗进军。他带领的团队先后在肝癌信号转导、免疫治疗、分子病理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把一个个病人驮过河”

63×48.5×40厘米,18公斤!谁会相信,这组数据竟然属于一个肝脏肿瘤。这个巨大的肝脏肿瘤标本,陈列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医院院史馆中。观者无不好奇,这颗被称为“世界之最”的硕大“毒果”,是如何从人体内剥离的?

故事发生在1975年。一天早上刚上班,一名男子撞开了诊室的门,张口就说要找“神医”吴孟超。病人叫陆本海,肚子好似十月怀胎,站立时都看不见自己的脚尖。吴孟超经过仔细检查,诊断其患了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这么大的肿瘤里充满了血液,手术中一旦出现破裂,后果不堪设想。会诊时,专家的意见很一致,做这个手术风险太大,不能做!但要是一个医生见到疑难病症就选择“后退”,那么有很多病人将丧失活下去的机会。征求患者意愿后,吴孟超下定决心:做!那是一次与“死神”的过招,吴孟超赢了!经过12个小时手术,吴孟超大汗淋漓地为陆本海切下一个重达18公斤的瘤子。这是当时世界上切除的最大肝血管瘤,手术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从医七十余年,吴孟超的那双手创造了无数奇迹。

2004年,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的湖北女孩王甜甜痛苦万分——她的中肝叶上长了一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经过多次会诊,不少专家建议进行肝移植。吴孟超却提出,肿瘤是良性的,只是手术难度大而已。慎重思考后,他决定不做肝移植,手术切除这个肿瘤。

又是一场鏖战。吴孟超创造的肝门阻断切肝法,前所未有地在一个手术中实施了4次。整整10个小时,时年82岁的吴孟超一直站着,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没上一次厕所。5年后,王甜甜把自己的婚礼选在了吴孟超赋予她新生的这一天——9月24日。王甜甜说,这是她的“重生之日”。

“肝癌是我今生最大的敌人,而手术室就是我这一辈子的战场,我要一直战斗下去”

三年前,27岁的安徽患者龚志龙来到医院。吴孟超为其检查后发现,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肿瘤靠近心脏动脉血管,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有人劝他:“您这么大年纪了,就不要做这么复杂的手术了,万一出事,不怕一辈子的名誉受影响吗?”可吴孟超却义正词严:“我的名誉算什么,有什么比病人的生命还重要?这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一个家庭的支柱,必须救!”在他的“生命之手”下,龚志龙很快康复出院。

在吴孟超看来,“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的床头有两个闹钟,他担心一个闹钟叫不醒,总是设置“双保险”,“不能让病人等医生”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冬天查房,吴孟超会先把听诊器焐热;做完检查,他会帮病人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把鞋子放好;每个大年初一,他会握住每位住院病人的手道一声:“新年好!”

前两年,吴老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一直住在医院里,但依然常常有患者找上门来,拿着片子请教吴老。只要身体允许,他总是耐心给出建议。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极少拒绝病人的请求。

在全世界,肿瘤手术的费用都非常高,很多病人因为费用问题看不起病。为了让更多病人看得起病,吴孟超千方百计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给患者用高档抗生素;能用手工缝合创口,决不让患者花几千元用吻合器;能用患者随身带来的片子诊断清楚,决不做二次检查……

“这世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披肝沥胆了一辈子,吴孟超感慨:“回顾我的一生,我常常问自己,如果不是选择了跟党走,如果不是战斗生活在军队这个大家庭,我可能会有技术、有金钱、有地位,但无法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多深,共产党员的分量有多重,解放军的形象有多崇高。我发自肺腑地感激党、热爱党,发自肺腑地感激军队、热爱军队!”

这也是为什么吴孟超从来都是一身军装,不见穿便装。学生说,这让老师年轻,可吴孟超想的是,最后一刻能以军人的仪态倒下。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他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临床一线;抗击“非典”,他坐镇发热门诊,忘我工作;汶川特大地震,他通过网络视频会诊为前线服务,并向灾区捐献了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这些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医院)的接诊量越来越大,床位越来越多,可是排队入院的肝癌病人队伍更长。老人急了,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联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和军队给的600万元奖励,他分文未留,全用来成立了研究基金,推动攻克肝癌的基础研究工作。

他已经做了太多的准备工作。1978年,他第一个招考肝胆外科的研究生,不畏风险,担保自己的军医学生出国深造,再以一己魅力感召他们学成归国。如今,他给中国留下的是令世界都羡慕的肝胆外科人才梯队——一生培养出26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撑起中国肝胆外科的半壁江山。

“一颗心,许党报国,一双手,济世苍生。”2019年1月,吴老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了,卸任了东方肝胆医院院长一职。他的学生和同仁一直记得吴老那段饱含深情的话:“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久?不知道。因此,我们要赶紧建立平台,借助平台快培养人才,快出人才。有了人才、有了平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吧?到那时候,我在天上看……”

首席记者 左妍 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