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溪流到了大海 锯板(版画) 像明家兄弟那样 忌小事大吵架 冰心的两封短信 岁月的颗粒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05-23

冰心的两封短信

万振环

1979年12月《羊城晚报》筹备复刊,我便被组织上调去该报社,担任《花地》文艺副刊编辑二十年,与全国许多著名作家和中青年作者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和冰心老人的数次接触印象颇深。

冰心闻名久矣。她的名作《寄小读者》,在我年幼的心灵里留下难忘的印象。在我的心目中,冰心人如其名,冰清玉质,高雅圣洁,宛若天边一颗璀璨的星星,须仰视方可见。我去拜访她时,心存一种爱戴、敬畏之感。然乍一相见,却出乎意料,竟如老奶奶般亲切、慈祥,平易近人。1987年11月,我收到冰心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振环同志:

来信及相片两张均收,十分感谢。承嘱写稿,得暇,当即写寄,只是一时无话可说。北京已下雪,广州想仍暖,望珍重!

冰心

十一、一、一九八七

1987年秋,我到北京组稿,由《人民文学》副主编周明陪同,前往中央民族学院教工宿舍拜访著名作家冰心先生。冰心的住所十分简朴整洁,老人神采奕奕,思路敏捷,谈吐非常幽默。我说明来意,恳请她为我们《羊城晚报》撰稿。老太太愉快地接受了。聊了一个多钟头,我悄悄地问周明:“我想同老太太合照张相留念,不知她愿不愿意?”周明便询问冰心,她爽朗地回答:“可以呀。”于是,我稍略靠近冰心老人,由周明的儿子抓相机为我们拍了两张。我回到广州,冲洗出来一看,效果甚佳。我当即将照片给冰心寄去,并再次向她约稿,这便有了冰心第一封信的答复。

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特别是后面三个字“望珍重”,是慈祥的长者对后辈的关怀和叮嘱,使我内心感到非常温暖。

冰心老人并不爽约,过了一些时,她果然先后托周明给我寄来两篇稿件:一是散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为纪念周总理而编辑的一本书《天上人间》所写的序。

冰心老人晚年所写的文章都很精短,往往三言两语便把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了。要做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绝非一日之功。

《花地》是广大作家和中青年作者发表作品的园地。冰心非常喜爱这个文学副刊,1988年12月31日,给我寄来一幅题词:“祝愿花地越办越灿烂”。表达出老人对这个文艺园地的真诚喜爱,并寄予殷切的期望——希冀它百花盛开,“越开越灿烂”。这对我们编辑同仁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大约过了两年,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喋血东江》、散文集《寻觅芳踪》相继出版。我特地给冰心各寄去一册,并请她继续为《花地》撰稿。不久便收到她的第二封来信。

振环同志:

两信和大作及报纸早收,稿酬亦拜领。因我近来得了白内障,看书写字都很费力,只有等好点时再看看。

匆祝新喜!

冰心

一、廿七、一九八九

冰心老人由于身体不好,从此没再来稿。我只好在逢年过节,通过周明向她表示问候。1999年2月28日,冰心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周明于第一时间将噩耗告诉了我。我觉得心情无比沉重。中国又失去了一位“五四”以来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家。

一眨眼,冰心离开我们22年了。时光可以一天天流逝,但我一直忘不了冰心老人凝视我时那么慈祥而又亲切的眼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