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平易近人  重视实践 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优质杂交稻“申优26”加速走向餐桌 江山思国士  人去稻田丰
第2版:要闻 2021-05-23
科研人员追忆袁老:

平易近人 重视实践

时间倒回一周前,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朱新广记得自己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崖州区(坝头)南繁基地试验示范点平均亩产926.5公斤,这是袁隆平团队提供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再获好成绩。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再一次看到袁老的消息,却是猝然而至的悲讯。

一本由袁老亲笔签名的《袁隆平论文集》,一直摆在朱新广的案头。那是2010年,名不见经传的他留学回国,受邀加入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去的时候,袁先生就给了我这本书。”朱新广回忆,“一开始我们没有什么交集。在组建了光合作用的团队后,编制、经费很快落实。袁先生完全信任地让我们设计实验方向,给予了我们充分自由。”

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数不胜数。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共和国勋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可和他共事过的研究人员都说,袁老平易近人,毫无架子,更重要的是给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实现理想抱负的平台。

袁隆平曾说,自己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不下田就不带。在朱新广的印象中,袁隆平始终坚持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袁先生团队在产量上能一步一个台阶往前走。袁先生是实践中出(成果),而不是任何表面文章。袁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表率,我们会继承他的遗志,接着往前走好。”朱新广哽咽着说。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