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胤
近日,看了两部与医务工作者相关题材的影片,其中一部《我是医生》的电影,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位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攻克一个个肝胆病方面的科研难关。
“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有一些过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电影中吴老和盘托出了这句肺腑之言,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得意门生赵一涛能投身于实验室内的基础研究,而赵始终质疑细胞治疗的前景,并不甘愿离开手术室。吴孟超说:“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这样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终于,说动了赵一涛。
在医学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医生不得给亲人开刀。吴孟超在面对自己女儿的疾病时,没有按惯例回避。他不仅直接告诉女儿,还亲自为她动了手术……这个当代英雄人物的形象是内敛而克制的,在经受职业道德与伦理道德掣肘时,展现了自己的人生况味和道德境界。我们看到了吴孟超在医学研究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的奇迹,而这些由他“背过河”的患者,也将记住他。
第二部是获豆瓣高分的国产剧《外科风云》,不仅让我目睹了极为写实的医疗行业氛围,以及这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里每天上演着的人情冷暖、喜怒哀惧,更感慨于即使遭到家属的怨怼、病症的复杂和医术的盲区,那些年轻的外科医生仍然对自己的职业有着难以割舍的责任与信仰。记得有一幕非常揪心的画面——主治大夫在抢救两个外派至贫困山区做医疗支援、却在返程途中遭遇山体滑坡而导致脏器严重受损的院部同事,看到弹幕上飘来一句句“扎心了,老铁”“突然觉得医生好伟大”等等发乎于情的评论,也瞬间被击中了内心。
隔行如隔山,若不是因为看剧,我也无法对医生这个职业有那么具体的认知。这些剧在刻画这个职业的同时,也记录了一个个强烈流淌生命力和鲜活的个体形象,更真实地展现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与医生相关的群像,以及在多元化问题碰撞下医生所要面临的艰难抉择——当一个人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无法救治了,是选择救还是不救?是用突破相关规定冒险方法一试,哪怕赌上毕生光芒、荣誉和成就?还是机械地宣告病人无法医治,请家属做好后事准备?当面对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相互冲突时,应如何抉择?
在现实中,如果病人、医生、家属不能相互理解,永远都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医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吴孟超用这个比喻形象揭示了医患关系。当面对凶险的疾病,患者站在波涛暗涌的河边看不到方向时,医生会帮他渡到幽暗之河的彼岸,等到达彼岸,他也就消失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从降临到这个世间到最终离开,陪伴在身边不是别人,正是医生。
当然,“背人过河”,有时会遇到河水湍急、暗礁密布,甚至难免发生意外。即便术前做了相当周密的检查,在术中也会遇到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即便手术成功后,恢复期间病人也会因个体千差万别,而发生不同情况。“背人过河”——惟有相互尊重、相互珍惜和相互信任。病人需要理解医学的风险,宽容正常的失败,将自己紧紧贴伏在医生的脊背上;医生使出百分之百的力气将病人背起,然后心无旁骛地深一脚浅一脚,坚韧而稳妥地蹚过这条艰险崎岖的命运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