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校的参观和学习交流,让我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卡塔尔驻华大使馆外交官穆罕默德·萨比赫说。
“党校赠送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很喜欢读,书中阐释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治国方略和中国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目标,对我理解中国、学习中国经验很有帮助。”巴勒斯坦驻华使馆外交官沙迪·艾布扎尔格感慨道。
近日,首期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研修班的学员们来到上海市委党校听取专家关于“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一带一路”“‘十四五’规划”等内容的专题讲座。课堂上,这群外交官认真记笔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的“金句”,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听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的历史故事,他们聚精会神。课堂上听不尽兴,许多人课下还拉着老师交流,拷贝PPT,要带回自己国家去给更多人看看。
“当我讲到中国近代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我们党的艰难探索,他们都很能感同身受,因为很多国家也遭遇过类似问题,有些国家走出来了,有些国家至今还有遗留问题。”青年教师王瑶是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此次主讲中共党史方面的内容——“党的百年的辉煌历程”。为了上好这门课,王瑶下了一番功夫。
对于这一点,上海市委党校开放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邹磊也很认同。他主要研究国际关系,在上课时将侧重点放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尤其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共建方面。为了把中国最新、最真实的情况,用一种大家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达和阐释,从而形成良性互动,邹磊摸索出了两点经验。
一是要讲对方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有些学员就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从几十个人发展成几千万人。又如,一位伊拉克外交官员向我提问,在伊拉克还处于重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反复的当下,‘一带一路’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二是尽可能地多讲中国故事,“在讲到‘一带一路’的共建项目时,我用了好几个当地普通人的小故事。单独讲宏观的规划和项目,有时候会遭致误解,而用小人物的小故事引申出来,会让他们更切身感受到生活上的一些变化。”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卜新兵主讲“‘十四五’规划”、新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等内容。在授课互动环节,他收到来自外交官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到第二个百年的时候对自己有新目标,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对世界有什么大的展望?卜新兵回答:“我们宏观的思路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到中阿之间的互动交流,就是中阿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思路,一步一步往前走。”
上海市委党校与全球40多个培训机构及高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并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公务员提供培训服务,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培训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现场教学和情境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课程受到学员欢迎和好评。 本报记者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