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芒种
6月5日18时52分
一候螳螂生
二候鶪始鸣
三候反舌无声
今迎“芒种”,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老九”,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意味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芒”字,指的是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种”字,则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简单地说,芒种就是收割麦子、播种稻子的时节。
收获夏粮,播种秋实。芒种,是在汗水中展笑颜、在丰收中继续繁忙的时节。农事上的“双抢”就在此时——既是北方夏熟麦子的收获之时,又是南方插秧种稻的播种之刻,要确保颗粒归仓,必须挥洒汗水。
多变的气候也是农忙的另一缘由。芒种之后,北方黄淮平原开始进入雨季。此时,如果有大风、冰雹或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农民一年的辛苦劳作都会化为泡影,所以一刻也不能耽误。
芒种也是盛夏的开端,瓜果成熟,梅子飘香,桑葚甜美。
芒种前后的南方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再加上麦粮新熟,正是酿新酒、品新醪的时候,因此煮青梅成为芒种的特有节目。青梅摘下后,由于味道酸涩,大多难以直接入口,需要通过高温蒸煮后,方可食用,恰合三国时“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古时民间还有在芒种这一天送花神的习俗,感谢其曾为世间带来一片锦绣。花朵已谢,正是瓜熟蒂落之日。
上海人最爱的南汇8424、金山“小皇冠”等已经进入成熟采摘期,一口下去汁水满溢;羊角蜜是近几年的瓜界新宠,口感甜嫩,削头去尾就能抱着直接啃;玉菇瓜甜得有实力,软糯无渣的口感老少皆宜;翡翠绿宝瓜如其名,中心软糯外皮脆,甜而不过分……等了一年的“吃瓜群众”,此时终于能大快朵颐。
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节出现在芒种期间,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绿豆糕,是端午的习俗。最近,老字号里飘起了粽香,传统的大肉粽、赤豆粽等已经上市,创新的八宝鸭粽、糟肉粽等也在试水。有空闲更有巧手的人家,则做起了私房味道。从小菜场里买回来三五斤粽叶,洗干净后放在清水里,泡发糯米,腌制鲜肉,金黄色的咸蛋黄滚落在碗中,五指翻飞中包出一只扎扎实实的三角粽。煮熟之后,米香、肉香、粽叶香、酱油香混合在一起,就是过节的幸福味道。
梅雨倒计时
芒种节气上海常年平均气温为23.9℃,平均降水量为83.3毫米(徐家汇站为代表,以6月6日至6月20日计)。同上一个节气小满相比,气温略有上升,降水则有显著增加,这与上海在6月中下旬进入梅雨季节有关。申城的常年入梅日为6月17日,但今年进入芒种节气后,申城未来四五天以多云为主,最高气温在30℃~33℃间,尽管天气日渐炎热,但是梅雨和酷暑尚未到来。
古人认为芒种时节,阳极必生阴,地面炎热时,地下就反而阴冷,螳螂、伯劳和乌鸫等都是“感阴而动”的生物。芒种三候里,一候螳螂生,深秋生于林间的小螳螂在此时破卵而出;二候(jú)始鸣,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出现在枝头,并且感阴而鸣;三候反舌无声,与伯劳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而停止了鸣叫。
今天,你包粽子了吗?
三片粽叶相叠,做成漏斗状,装入馅料,裹紧扎牢。每年端午节前,都是上海人家里一代“粽”师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三角粽、枕头粽、小脚粽……粽香四溢,暖胃暖心。
小口吃粽子
今年的芒种节气里遇到端午,岳阳医院营养科马莉副主任医师为大家推荐了适合芒种节气的食物——五谷杂粮粽。其原料是糯米600g,血糯米、高粱米、薏米、小米、红豆共400g。
粽子是每年端午节必吃的食物,然而吃粽子却有讲究。马莉说,粽子以糯米为主料,糯米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限制食用量。由于糯性食品会刺激胃酸分泌,所以粽子也不太适合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肉粽、咸蛋黄肉粽等品种,脂肪、胆固醇的含量相对较高,高脂血症、脂肪肝、消化不良等患者尽量少吃。此外,吃粽子的时候还建议小口进食,充分咀嚼,这样咽下去的时候才不会有被“堵住”的感觉。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更要细嚼慢咽,适当延长咀嚼时间,以免吞咽过大的食块而引起食道梗阻。另外,粽子还要热着吃,这样糯米口感更软,容易咀嚼和消化,而冷粽子不容易消化。
策 划/ 沈敏岚 王欣 朱晓昆
文 案/ 张钰芸 马丹 左妍
编 辑/ 钱滢(王加乐)
手 绘/ 邵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