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的徐祖昌是青浦金泽镇的一名退休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四十余载。从最初的建国村小学到金泽小学,他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金泽,步入各行各业,他感慨,“从台前到幕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时代的更迭……”
回忆起四十余年的教书生涯,徐祖昌至今仍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教育事业刚刚起步,广袤农村急需教师力量。1958年的盛夏,徐祖昌入职金泽镇建国村小学。这一站上三尺讲台,就是四十三年。他清晰地记着,那时村里的小学一年级只有一个班,低矮的屋檐下挤着54个稚嫩的脸庞。当时高年级的学生会到另一个稍远的公立小学里学习,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从二年级到五年级,语文、数学以及体育、美术都由同一位老师任教。
年轻时,徐祖昌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学事业上。白天授课时,他辗转于各年级的课堂中,给一个班级布置完自习的作业,就急忙地赶到另一个教室开始另一节课,循环往复。晚饭后,徐祖昌习惯坐在备课桌前准备第二天的内容,伴着泛黄的教学手册和铅笔头,小块黑板和白色粉笔。简单质朴的日子里他“寓教于乐”,日子一天天过去。入职后的第四年,徐祖昌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60年代初的饥荒时期,徐祖昌被派去当粮食管理员。返乡后,他的工作地点转到了镇上的金泽小学,继续为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孩子启蒙授业。这时,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变得更好,能够来读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我自己的四个孩子也是自己的学生,有个女儿也从事于教育行业”,在徐祖昌看来,农村的孩子需要得到更好的教育培养。他常告诉学生,“多读书就能出去看世界,无论多难,都要争取读完初中的机会”。令他欣慰的是,基层教育的意识慢慢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后,一栋栋小楼在城乡间建造起来,陆续有外来人员到金泽务工,他们将子女送到金泽小学读书。徐祖昌教育着“城市建造者”的后代们,他说:“做好了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也算为城市化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长期奔波于教学一线的徐祖昌退休后,仍时刻关心着金泽镇的教育事业,“每一个从这里毕业的孩子,我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印象,希望镇上的办学质量越来越好”。
“每天早起散步,喝喝茶,或是随子女去苏浙的农家乐来一场短途旅行,这是属于徐祖昌的退休闲暇时光。令他欣慰的是,学生们也会逢年过节地来探望他,“现在我年纪大了,走不了远路,但我的子女孙辈还有学生都会给我讲一些外面的故事。金泽镇是沪苏浙的交界,随着长三角的一体化,我相信金泽镇的发展一定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杨欢 实习生 毛佩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