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定
司马迁的《史记》里写了一个人物,叫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当初,吕不韦是个引车卖浆者,“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倒卖发财,成了富商,也就有了名声。编书的事,那个时候连想都没敢想。
在他之前,有一种养士之风,也就是招养门客,如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花钱养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都管吃管喝,安排住房。吕不韦有了钱,也效法养士,收纳了不少书生寒士。
但养士一久,光吃喝闲聊,也不是个事,他毕竟是商人出身,养这么多食客,不弄点名堂出来,没产生经济效益,说不过去。琢磨来琢磨去,想起赵国荀卿虞卿著书布天下,何不让门客发挥所长,人人“著所闻”呢?就这样,数百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班子,一人凑一点,就是很有奇闻异见的宏著,这就是有名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旧题乃“吕不韦撰”,其实是他的门客集体创作。八篇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共有160篇,20余万字。
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已经当了丞相。他很有政治眼光,瞅准了秦国的子楚被扣在赵国作人质,认定子楚将有升值的前景,于是对他靠近,关心,给予资助,深得子楚信任。后来,子楚果然回国当了秦王,吕不韦就这样步入政坛,当了十多年的丞相。
编书一事,轰动了长安城。
传说此书初成之时,吕不韦将书稿公布于咸阳市门,并公示:“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是不是有人挑出了毛病,领取了奖金?现在已经找不到记载,但就吕丞相敢于将书稿公示,请路人挑错,并重赏“能增损一字者”,就可看出此书并非草率成稿,仅此一点,就说明著述严谨,视错如仇,决不草草付梓。这部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巨著,从行文流利、结构严谨、例证充实、逻辑严密、透辟生动来看,似有一个“编纂委员会”加以润饰整理,浑如一气呵成。
对著述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吕不韦的智力投资,其效益可圈可点,留下了一部千古不磨的大作,宝贵的文化遗产。这说明商人的运筹,有时用到著述上,也有“金不换”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