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钰鹏
有一位男青年在某公司应聘面试,尚未考完,人事部经理突然对他说:“你可以走了。”然后这位年轻人的名字被划去了。后来从内部传出消息,这个小伙子竟然穿了一件领子很脏的衬衣来参加招聘会,不仅体现出自己的不讲卫生习惯,而且说明了他对招聘会的藐视。英国人曾经有过一句口头语,某某人“在领子外”,意为没有工作或失去职务。
领子虽然只占衣服的一小部分,但它能反映人的整个面貌,有条件的话,每天换衬衣不算过分。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当皇帝后,采取了不少旨在巩固政权、减轻百姓负担、节省朝政开支的措施。他发现仅宫女所穿的衣服一项费用就很可观,按历朝传统,宫女穿着必须美观整洁,但这样势必常换新衣。朱元璋于是下令一律用纸做护领,每天换一个,既能保证衣服清洁,又可省掉许多新衣服,后来民间女子亦相继仿效。
重视领子不仅出于仪表的原因,而且因为“领子”尚有“生命、性命”之意。“事关领子问题”即“性命攸关的事情”,“让某人付出领子代价”,就是要某人的命。
领子的作用本是保护脖颈和御寒,但和衣服本身一样,领子也起装饰作用,领子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和衣服相连的衣领,另一种是脱离衣服而独立存在的装饰领。古埃及男女都戴独立的、宽而低的装饰领,这种领子系用金属细丝串起来做成。但西方人认为,和衣服相连的衣领是从亚洲中部地区的缝在内衣上的围巾演变而来的。
十六世纪下半叶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流行复杂的轮状皱领,
1623年,因这种领子太费料而被废除。以后,肩领开始在欧洲走俏,它是一种几乎盖住肩的宽领,属当时典型的时尚,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嗜好名贵的肩领,所以肩领又被称作“瑞典领”。十八至十九世纪欧洲妇女的连衣裙通常无领,但英国是例外,可以在袒领的上方围一个高而尖的皱领,那是伊丽莎白女王习惯用的服饰。1978年开始流行飘带领(又称蝴蝶结领)女衬衣,由于朝鲜人多爱穿,所以又叫朝鲜领。
外衣和外套可以不用领子,由内衣的立领或叠领来衬托,如毛衣的一字领实际上只是一个领口而已。
衬衣没有领子不好看,有了领子又容易脏,为了省料并经常显露一个清洁领,中外都流行过假领,如我国清代的礼服无领,只在礼服内加一假领,谓之“领衣”,此乃一种带钮扣的硬竖领。此类假领的用料十分讲究,春秋用缎子,夏天用纱,冬天用毛皮,戴孝者则穿黑色领衣。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假领热”,它省料、易洗、可常换,穿在毛衣内最为合适,鉴于假领没有气派,且不能穿在外面,脱掉毛衣便“露馅”,终于被淘汰。